陆靖说,过去上海的基础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固然源于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勤奋,但也带来了学生学习时间较长、课外实践与文体活动时间不足、近视比例不断攀升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已有一些中小学利用知识图谱等先进的智能技术,为教师、学生提供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精准分析,给不同的孩子推送不同的作业,通过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更合理地测算学生的作业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学生的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不仅仅体现在考试分数方面,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体格健康、心理健康,艺术爱好、体育特长,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这些教育内容同样应该在教育的评价中得以反映。”陆靖表示,信息化、大数据和智能技术,使教师有可能把学生所有有效的学习、成长数据全部记录下来,为孩子描摹一张张立体的“数字画像”,并反过来促进学校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一步优化、提升。以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过往经验。但是,当学生成长过程的大量数据被累积后,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未来发展方向等的评判,以及给出学生的建议,将更加科学和理性。当然,这背后所需的教育理念以及对数据、算法的要求都值得深入研究。
去年,上海发布《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2022)》。上海也已启动建设一批“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着力于以信息化推进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适应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需求,最终实现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