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受到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的两次委约,我深感荣幸。第一次委约作品《白鱀豚歌》创作于2013年,是一首室内乐作品,用以纪念长江上已灭绝的白鱀豚。2014年,通过与内蒙古的安达组合合作,我又创作了一首交响协奏曲《最后的草原》。这两部作品成为我的音乐成长之旅中的里程碑,促使我走出舒适区,勇于尝试,深入探寻自己的文化根源、定位以及未来发展的领域。
我对东亚音乐、历史、传统和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颇感兴趣,给予极大创作热情。艺术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能通过音乐将两个领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013年扶青计划的主题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恰是激发我创作《白鱀豚歌》的灵感来源之一。扬子江畔的渔民通过美丽的民间传说,将白鱀豚的故事娓娓道来:
有位公主爱上将军,然而她的父亲却通过包办婚姻执意要她嫁给富商,公主走投无路之际,投江自尽,化作白鱀豚,从此为穿梭于风骤浪急的三峡水域的渔民保驾护航。但白鱀豚的灭绝,与长江流域生态和文化破坏息息相关,让人深感痛惜。白鱀豚成为了历史,渔民世代相传的故事也随之消失,成为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的牺牲品。《白鱀豚歌》就是借用扬子江流域的音乐元素,通过竹笛在中心乐章里叙述,寄托我们对母亲河环保的担忧和关注。
《最后的草原》是我用音乐唤醒公众环保意识的继续。在创作该作品之前,安达组合邀请我到内蒙古采风,我因此接触了内蒙古民族音乐,还有机会深入地了解蒙古族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城市化和环保的看法。安达组合为了让我体会草原生态的脆弱,特意带我探访一个已半沙化的草原,让我感触良多。在我体验内蒙古民族生活的同时,也感觉到他们对传统家园的未来命运的担忧乃至些许的绝望。“安达”在蒙语中意指兄弟情怀,就像安达组合邀请我加入他们的音乐家庭一样,我想通过我的音乐邀请大家加入保护大草原的大家庭。
通过音乐来表达社会及环保议题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上海国际艺术节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通过参与艺术节,我有幸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交流,同时还吸引了媒体的报道和跟进,如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和中国中央电视台。2015年初,作为“扶青计划”的优秀曲目,《白鱀豚歌》有幸被艺术节选送到“亚洲协会”在纽约演出;该作品随后还在美国的麻省和加州演出;此外,该作品还将在今年10月在哈佛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成立60周年的庆典上演出。与此同时,我正在和安达组合讨论将《最后的草原》搬到美国演出。
当我回顾“扶青计划”,不仅有开心的经历,珍惜所学到的知识,更是满怀感激之情。我认为,唯有让委约作品继续在舞台上演出,让其影响更广,才是对上海艺术节最好的回报。
十日谈
未来艺术之光
追着年轻人把内心的创作欲望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