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典并非人人可读
秦春华在文中表示,四大名著或许并不适合孩子阅读。这些文学作品的确是经典,但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不是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他说:“先来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书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三国演义》,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知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几个故事。小时候,每天中午忙不迭地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袁阔成播讲的评书《三国演义》。然而,‘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老话早就在民间流传。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老读三国是为贼’,深谙世故的老年人读了之后愈加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响的孩子!”
按理说,《西游记》应该最适合孩子阅读。秦春华说,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各类神仙妖魔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最容易勾起孩子阅读的兴趣,然而,这部书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隐含意义极为深远宏阔,远非孩子所能理解。书中随处可见“修持”“菩提”“元神”“禅心”等字样,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不适合孩子阅读。
《红楼梦》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地位。然而秦春华认为,从教育的角度看,这部书也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尽管一千个人对《红楼梦》有一千种解读,但“色”“空”“幻”“灭”的主题世所公认。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观念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了就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2
阅读需要独立思考
作为研究考试的学者,秦春华也算是教育专家了,但他对四大名著的观点正确吗?
“让孩子们读名著,不在于读了多少量,读得有多快。”上海西南位育中学语文教研组副组长方洪认为,恰恰相反,更应提倡的是慢读,让孩子从经典阅读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情节往往是一本书最吸引他们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成人为他们设定一些定向人物,引导他们读出字里行间的深意。当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中出现《孙悟空捧打白骨精》等好几篇选自《西游记》的课文时,孩子们非常喜欢。方洪介绍,每次学到这一单元,老师们都会让每个学生利用差不多半个学期的时间,独立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西游记>读书报告》,每个人都可以自己选定一个喜欢的人物,摘抄描写其语言、行为的段落,写读后感,完成人物评论,有兴趣的同学在完成报告后还会加以美化,装订成册。“无论是怎样的观点,只要能够言之有理就可以。”方洪说,有的同学曾围绕猪八戒是个“吃货”这一主题旁征博引,在老师看来,这也不失为佳作。
方洪表示,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红楼梦》理解起来稍有困难,而一些喜欢历史的孩子开始对《水浒》和《三国演义》感兴趣。方洪曾开设选修课《三国人物赏读》,受到学生追捧。课堂的节奏很慢,两个学期分别以刘备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研究。为了帮助同学们更真实地走进三国,她的课堂上不仅读《三国演义》,也读更符合历史真相的《三国志》,甚至还借助了《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情节。课下,大家各自搜集资料;课上,同学们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在她看来,经典阅读不仅要关注读什么,怎么读才更加重要。
3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
秦春华的观点是应该让更多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摆在孩子的书架上,更加关注白话文经典的传播和阅读引导。但有网友表示,不能给孩子太多的框框,规定他们读什么。闵行区日新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葛儒毅说,现在教材里的四大名著不是太多了或要删除的问题,而是太少了。“如果没有列入教材篇目或由学校老师推荐,恐怕半数孩子不会去主动接触四大名著。”葛老师说,四大名著被改编的版本实在太多太杂,一般家长给孩子购买的版本大多被改编成只留故事梗概,基本上失去了原文的语言文字韵味。文化的传承,感受语言文字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材中有一篇《武松打虎》就选得非常好,它很好地保留了原著的味道,它介于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语言特点很鲜明。这样的文字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才能读懂和感悟,而且,这篇课文又被安排在“复述”单元里,编写教材的用意十分明确。
不过,在黄浦区卢湾二中心语文教师杨燕青看来,家长并没有必要刻意要求孩子去读或不读四大名著,家长们应当关注的是,孩子们是不是囫囵吞枣,匆匆看了故事就算看完了一本书。在小学阶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事物描写能力非常重要,这恰恰是阅读可以给予孩子们的。杨老师建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是很容易被真实和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成分所混淆,因此,相比《三国演义》,或许《上下五千年》和一些人物传记更便于他们理解。“家长千万不要认为,给孩子们买了书,留出了阅读时间,就算完成了任务。”杨老师强调,在小学阶段,亲子阅读仍然和学龄前一样重要。父母再忙,每周也应尽量挤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围绕书中内容展开讨论。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