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曲子听懂了吗?”“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这是传统音乐课里最常见的问题。但作为研究音乐美学与心理学问题的专家,周海宏却语出惊人:“音乐何需懂!”。他说,音乐属于听觉的盛宴,无法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欣赏。这一属性使音乐作品不能像视觉类、语言类作品那样直观地传递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音乐,特别是高雅音乐,便有了“听不懂”一说。加之长期以来,我们的高雅音乐普及方式常常以乐曲解说为核心,诸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这些“解说”成了我们欣赏音乐时的拐杖,一旦缺少便不敢、也不会欣赏了,其实这是误区。音乐很简单,不需要去懂,只需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别管懂不懂,只管欣赏旋律之美。
听音乐、学音乐、上音乐课,不需要任何负担,特别是不要怕听不懂或觉得自己没有音乐细胞。“老怕听不懂,使我们在音乐的大门之外不敢进入;老想听懂,结果妨碍了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纯粹音乐之美。怕理解错,妨碍了我们想像力的展开,一听自己的理解跟解说的不一致,又产生一种沮丧和受挫的感觉。大家想想,有这么多负担,怎么可能去享受音乐艺术呢?”周海宏的见解对当下校园音乐教育极具启示意义。最近,静安区在全区开展“经典音乐进校园”。周海宏的讲座作为序幕,就是为了矫正音乐欣赏中存在的认识偏差。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