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民传媒教育项目组、上海青少年“蓄水池”计划项目组、上海第一教育等举办的“上海市名校长(园长)幼小衔接论坛”于9月27日顺利闭幕,来自上海各区的小学校长、幼儿园名园园长代表齐聚会场,在思想碰撞中聊聊自己对于“幼小衔接”的体会感悟。
让家长放心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关键。各幼儿园都已按照自身特色开展尝试。往往最能与小学实现无缝对接的是那些“身体好,习惯好,性格好”的孩子。
宛南实验幼儿园副园长 项建滨
其实学龄前教育更关注“保教”二字。“保教”之目的,在于建构孩子的学习习惯、育成其核心能力,而这些正是大众所忽视的。
上海市儿童世界基金会普陀幼儿园园长 章莹
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幼小衔接”催生出的“择校、购置学区房”等社会问题,实际上都与“教育公平性”有关,这些现象目前不可回避。
梅川幼儿园园长 刘静芝
“去小学化”并不是谈“学”色变,更不是让小朋友什么都不识、什么都不做,实际上是呼吁大众返璞归真,重新意识到培养孩子基本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东方幼儿园园长 毛美娟
学校口耳相传的“好口碑”有时仍比不过“眼见为实”。通过参观小学使家长有切身体会,不失为一个让“择校、升学”焦虑降温的好方法。
长桥第三幼儿园园长 徐开梅
“去小学化”的深层含义是让我们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而非偏重于学业知识。多为孩子做一些情感引导,让他们知道自己长大了,要去学更多本领,这样才能创造他们对小学的美好憧憬。
北蔡幼儿园园长 朱幸嫣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殚精竭虑,其实选购学区房、择校,大都是为了缓解家长内心的担忧。何不多关注一下孩子的意见?
东方城市幼儿园园长 王岚
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大有不同。在幼儿园中开展“任务”意识型活动,能够培养孩子“完成一项任务”的意识,这正是学前教育的首要目的。
东旭幼儿园园长 陆群
“幼小衔接”向谁接?答案是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该做什么事、各个时期拥有怎样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提前透支孩子“系统学习”的能力,之后也会过早体验到“能力枯竭”的滋味。
东昌幼儿园园长 蔡蕾琪
对于植根于普通居民区的幼儿园及小学来说,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软件”实力,打造“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品牌,或能改善过度择校等问题。
兰亭幼儿园园长 徐红明
部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理念存有误解,认为“零起点”就是“零基础”,其实不然。在幼儿园,孩子需育出足够的“学习力”,并引导其拥有“规则意识”。
闻裕顺幼儿园园长 李伟
“幼小衔接”考验的是孩子的综合素养,也就是“核心能力”。这些能力将伴随着孩子的终身成长。而这些关键能力并非光靠“择校”或“购置学区房”所能养成。
满天星幼儿园园长代表 刘玉萍
家园共育,家园携手,应从孩子入园第一天就开始。对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困惑,邀请心理专家、小学校长进行解惑答疑,才能消融迷思。
蒲公英幼儿园保教主任 徐慧艳
通过图文、游戏、情景式模拟等形式,在“学习、运动、生活、游戏”中逐步渗透给孩子规则意识,才是幼儿园阶段最值得推广实施的教育。
塘桥幼儿园保教主任 陈慧萍
如何有效地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通过教育,让孩童适应今后漫长的校园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才是家长应正视的内容。
南京东路幼儿园保教主任 李洁琳
“幼小衔接”为何成为“大问题”,与孩子过早接触小学知识有关。其实进入小学,很多家长会发现,原来孩子之前学过的很多知识还需回炉重造。
闸北区成功教育实验小学副校长 廖雯娟
幼儿园“去小学化”,其实真正想要除去的是“应在小学出现的教学内容”。早早在“幼儿园”现身,对那些行为、习惯存在不足的孩子,小学可做的是“补正”,而非遴选。
颛桥中心小学校长 唐为民
如果一定要给“幼小衔接”前加个形容词,那应是“自然”。自然衔接,按照规律,不做过分的提前教育,或能打造真正能让大众接纳的“幼小衔接”。
莘城学校校长 祁建敏
过早过度的“外力介入”,很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绝不是家长所期盼的“不输在起跑线”的初衷。那为何不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们自然成长呢?
黎明小学教导主任 陈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