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诗的知音 读者的知音
邵燕祥
  ◎ 邵燕祥

  中国新诗,百年回首,韦泱顾盼他架上藏书,检得六十题,为什么不写百题,以应吉数?细看每一题或点一人,或点一诗歌群落,所涉的新诗作者和作品远远不止百人,更不止百部了。然而书中写到的诗人大多数已成背影,他们或正隐入“灯火阑珊处”。不过整个中国新诗并未灯火阑珊,也许正走向辉煌也说不定。

  这部《百年新诗点将录》记录了1950年代出生的作者韦泱的新诗阅读史。他所阅读,当然不限于写下的这些,因为他写到当代,多半是他亲身晤对过的诗人。他的阅读除了文本,又加上了诗人的音容笑貌;他的笔下,除了冷静的分析,又加上感情的成分。只是他的感情因素没有影响他理性的认知。因为他的感情,在表层是对一些诗人的亲近、崇敬以致哀悼,深层则是他对新诗的倾心热爱。

  你不要拿韦泱仅仅当作一位有毅力、有眼光的藏书家,他首先是一位从写诗起步的“文青”——“诗爱者”,他以他的心去感应众多诗人的心,因此他有一颗先天加后天的诗心。他写下的这些文字,不论你叫它诗话也好,书话也好,都包含着诗史,还有诗评。这就跟出自对新诗并无多少感情,仅仅把有关新诗的职业写作当作谋生之术者的文字大异其趣,甚至截然不同。请读者在静静的阅读中仔细体味,甘酸自辨。

  由于历史的原因,韦泱的读诗(可能还有写诗)走过小小的弯路。而中国新诗在百年中更走过大大的弯路。“回首向来萧瑟处”时,他不但注目那些新诗史册上名声显赫的诗人,也没忘记几乎全被遗忘,或者一度显赫复归消隐的诗人,客观公正地还他们以新诗发展链条上原有的位置。韦泱绝不势利,他为那些长期在所谓诗歌界处于边缘的诗人,不属于什么诗歌流派、团体,只是类似“单干”地专心写诗,并有自己特色的诗人,留下温暖的一笔。以这样的胸怀来“收藏”新诗,又推介诗人,韦泱这样做了。倘我们都有这样的胸怀,则在新百年里,中国新诗的道路将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

  格外引起我深思的,是韦泱在《三叹公刘》中,对公刘1949年前后诗作的一份比较。我在五十年代初,初读公刘《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两本薄薄的诗集,颇感欣喜,目为部队诗歌的新收获,那是在当时语境下,与战争年代的“枪杆诗”等比较而言的。韦泱则直截指出,政治热情多于艺术提炼,“除某些灵光一闪的诗句外,大多平庸无奇”。这固然是从今天历史恢复了常识的眼光来立论,也因为钩沉了公刘在那之前曾有的作品:“与四十年代后期(公刘)的新诗,尤其是语言犀利、意境深邃的散文诗相比,判若两人”。韦泱此语,振聋发聩,也令人唏嘘。我后来从《中国青年报》上读到公刘《佧瓦山组诗》等,耳目一新。韦泱也肯定了公刘1953-1956年间的若干新作。这些新作实际上接通了诗人1949年以前的一脉文心,让我们又看到了真正的诗性和诗质。

  这不仅是公刘之可叹惜,也几乎可以涵盖一两代诗人曾经的命运。

  从这部书,可以说作者韦泱是新诗的知音,是诗人也是读者的知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家装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话题/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跨界/文体汇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人间几度续黄粱
新书推荐
新诗的知音 读者的知音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B02新诗的知音 读者的知音 2017-04-02 2 2017年04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