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说话做事崇尚“格调”“品位”,哪怕是要饭、捡垃圾,也要评出个是否有品位。格调,多指文艺作品的综合性艺术特点,其次用来表示为人处世的风格或品性。在网络语言纵横天下的今天,有人特别喜欢用“格调”或“品位”来套一些现象和事实,久而久之,格调和品位的含义被不断放大。
以前只听说,穷也要穷得有志气,现在偏要“穷得有品位”;然而志气和品位不是一回事。虽穷却不做昧良心的事、虽穷而不屈服于权势、不向有钱人低三下四……堪称有志气。至于“穷得有品位”,是否该理解为“穷得有派头”“以穷为荣”,或用上海话表达:“穷了还要硬撑”?
但有一种格调或品位倒是值得提倡的:当别人发来请帖,邀你出席活动、参加生日派对、请你出面处理事情……可你真的无法接受和答应。此时此刻的你,确实要注意格调和品位,既要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又不会使其觉得“碰了一鼻子灰”。说具体一点,碰到诸如此类的事,千万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出“不”。如果你的朋友和他的一个熟人发生了误会,请你到那个熟人那里去解释、说情,因为你也认识他的熟人。或者你的上司要你去做件在你看来不可能的事情,甚至觉得是强人所难。但你若不假思索地蹦出一句:“这怎么行呢,没办法的。”上司会非常不高兴,说不定因此而对你留下个十分不好的印象:试都不去试,怎么就知道不行?在这种情况下,应想办法用委婉的语句表示“不”:“正常情况下是可行的,但今天也许是例外,我尽力吧。”
谢绝邀请,本就容易得罪人,会让人有想法,若真有原因,更应将原因表达得客气点。法国有位意识流小说家曾这样答复别人的一次邀请:“没空,原因待告。”这一掌故被载入史册,这回复被认为是极不礼貌之举,说得露骨点:“没工夫参加你的活动,要不要给你编个理由?”尤其是后半句话,非常藐视对方。
大多数情况下,格调和品位是个礼仪问题,沪语近似“上档次”。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觉得国人以前打电话时不讲礼貌,应向国外学习:无论是接电话还是主动打出去,都应先报自己的单位和姓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后来骚扰电话、恐吓电话、推销电话、诈骗电话的盛行,人们宁愿放弃这种文明和档次,也不想上当受骗。
对好友的邀请,最好亲自打电话回复,说明不能参加的原因,联系不上先发短信。谢绝和推辞不要隔太久,事后再提显得不礼貌。如果邀请函是书面寄来的,则宜书面答复,且应在邀请者希望的日期内致复。海外有种职业曰“礼仪咨询师”,按他们的建议,一份有格调的推辞信应包含:对邀请表示谢意;对自己的推辞表示遗憾;简述推辞的具体原因;对活动表示祝贺;如有必要,可提一个改期方案。倘若邀请关系到婚礼或(逢十)大寿,不能参加亦可推辞,但贺礼不妨送上。当然,若是借请客而赚取份子钱,遇上此类陋习,则又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