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又惹事了。
昨晚,多名网友在微博上爆料,成都双流机场上空再现无人机,干扰航班运行,有航班因此备降重庆机场。
无人机入侵机场,早已不是偶发。刚过去的五一节,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就发生了一起无人机“黑飞”事件,32个航班受影响,其中28班返航,4班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更是无人机骚扰的重灾区。仅4月份,双流机场的净空保护区就连续发生多起“黑飞”事件,导致大量航班备降他地。4月21日下午,甚至连发4起无人机违规飞行,备降航班达到58个,还有4个航班被迫返航。
消费级无人机走入千家万户,让人们换一个视角看世界,原本是一大创举。但正反相成,新生事物的破坏力也让人措不及防。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部相关法规,但打击和处罚始终缺乏力度,难以形成震慑。这一方面是意识不够,一方面也是能力不足。
大多时候,入侵机场的“黑飞”行为只是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行政拘留。航空安全关系重大,真的发生信号干扰、撞击或吸入发动机事件,很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这绝非一般意义的扰乱治安。对于“黑飞”,理应“高举高打”,以危害航空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等罪名,施以严惩重罚。
管理能力不足也是一大原因。此前走访深圳大疆时得知,这家市场份额占全球七成以上的公司,生产的无人机都内置了限制,设置了禁飞区,一旦超越界限,飞机会自动迫降。正因如此,双流机场的多次“黑飞”事件,大疆不愿“背锅”,而是悬赏百万征求线索。
但从总体来说,无人机市场还是鱼龙混杂,各种山寨厂家层出不穷,生产的无人机缺乏统一安全标准,也不会对飞行设限,一些无人机零部件甚至可以在网上购买自行DIY,这无疑也是巨大的黑洞。
政府的管理应当从源头开始,制定行业标准,出厂前强制设限,并将无人机飞行数据、用户信息与监管部门对接,一旦发生“黑飞”,可以调取资料查询。同时,考虑到无人机并非普通消费品,关系到社会公共安全,理应对无人机采取实名购买制度。这也是不少业内人士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