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常用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有助于把握快速变动的实际,从根本上增强政策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形式。
“踩点式”的走马观花、“盆景式”的只看不问、“报喜式”的探访政绩、“脱节式”的回避落实……细览调研中暴露的各类“虚浮症”,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参与者忘记了调查研究的初心,为了调研而调研。调查和研究,不应有所偏废。如果只注重调查走访的“面子”,忽略了悉心研究的“里子”,结果只会不尽如人意。
头脑空洞,调研自然容易虚空。透视一些调研活动,表面上看或许是干部心态浮躁、认识不到位,追根溯源,则是问题意识欠缺、思考能力不足。带着问题调研,才可能针对现实,进而解决问题。倘若只是“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临走说声‘好好干’,什么事也没办”,如此调研可谓毫无思想增量、价值增量。
离开深入调研,就难言科学决策。只有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才能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而在改革中大力倡导务实调研的风气,构建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也可倒逼党员干部真正重视调研、提高调研能力。(李浩燃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