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也说共享停车
徐轶汝
  徐轶汝

  在上海,在我身边,“共享停车”的步伐正在加快。继我家附近的大华虎城推出“夜间错峰停车”服务后,普陀地标月星环球港宣布本月起正式向周边居民“共享”500个夜间停车位。

  不难发现,目前展开试点的,大多是商圈、政府机关和医院的夜间闲置停车资源。如果这一关能过,那么我猜测,接下来共享的目标就应该是居民小区内白天闲置的停车资源了。这一点的意义何在?只要看看沪上三甲医院门口的滚滚车流,就能有所体会。比如这几天泸定路上的儿童医院,因停车场爆满,门口车辆大排长龙,把北向南的泸定路全部堵死。

  居民小区车位如何展开“共享”?杭州一位业主给我们上了一课。他自己编程并开发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实现邻里共享车位——业主可以在软件中“挂上”自己的车位,并设置空闲时间,进行短租。车位一旦“挂牌”,在空闲时段就会变成绿色。想要租车位的业主选择“绿色”停车位,查看出租时间,预约后即可停车。租用车位的费用是每小时两元。

  如果类似碎片化的停车资源都能被充分利用起来,那我们就不用担心走亲访友时、看病探视时、甚至上班时无处停车了。事实上,在推广“共享停车”过程中,技术一向不成问题,除此之外才是真的成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杭州业主共享的对象仅是邻里,如果把车位开放给社会,势必会引入外来车辆和外来人员,那么业主的隐私和居住安全如何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要想让车辆顺利停入“共享车位”,必须完成扫描车牌、门禁系统抬杠放行、引导到准确位置等一系列动作。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小区管理方开放一定的资源给社会,比如提供地面、地下的车位示意图,开放门禁系统以供接入等。还需要管理方负担一定的成本,包括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比如完善门禁系统和小区内车位的引导标识,也包括后期的管理成本。物业公司作为企业,能否转变固有思路和管理模式来“拥抱”新事物,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连载
   第A23版:阅读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2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公开之后才有真整改
“黑飞” 需要“明打”
让调查研究多些价值增量
也说共享停车
“围栏”
黑夜中,请张开观察经济的眼睛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也说共享停车 2017-05-04 2 2017年05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