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在我身边,“共享停车”的步伐正在加快。继我家附近的大华虎城推出“夜间错峰停车”服务后,普陀地标月星环球港宣布本月起正式向周边居民“共享”500个夜间停车位。
不难发现,目前展开试点的,大多是商圈、政府机关和医院的夜间闲置停车资源。如果这一关能过,那么我猜测,接下来共享的目标就应该是居民小区内白天闲置的停车资源了。这一点的意义何在?只要看看沪上三甲医院门口的滚滚车流,就能有所体会。比如这几天泸定路上的儿童医院,因停车场爆满,门口车辆大排长龙,把北向南的泸定路全部堵死。
居民小区车位如何展开“共享”?杭州一位业主给我们上了一课。他自己编程并开发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实现邻里共享车位——业主可以在软件中“挂上”自己的车位,并设置空闲时间,进行短租。车位一旦“挂牌”,在空闲时段就会变成绿色。想要租车位的业主选择“绿色”停车位,查看出租时间,预约后即可停车。租用车位的费用是每小时两元。
如果类似碎片化的停车资源都能被充分利用起来,那我们就不用担心走亲访友时、看病探视时、甚至上班时无处停车了。事实上,在推广“共享停车”过程中,技术一向不成问题,除此之外才是真的成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杭州业主共享的对象仅是邻里,如果把车位开放给社会,势必会引入外来车辆和外来人员,那么业主的隐私和居住安全如何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要想让车辆顺利停入“共享车位”,必须完成扫描车牌、门禁系统抬杠放行、引导到准确位置等一系列动作。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小区管理方开放一定的资源给社会,比如提供地面、地下的车位示意图,开放门禁系统以供接入等。还需要管理方负担一定的成本,包括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比如完善门禁系统和小区内车位的引导标识,也包括后期的管理成本。物业公司作为企业,能否转变固有思路和管理模式来“拥抱”新事物,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