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的入城仪式
李钧衍
  李钧衍

  生活就像个万花筒,有些事在脑海里一闪而过,有些事却挥之不去。1949年7月6日参加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上海入城仪式,就是一幅终生难忘的画面。

  那时我已在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三儿童福利站很长时间了,一面补习文化,一面做“小先生”教贫苦儿童识字。当时的站长丁景唐、副站长陆子淳等都是地下党员,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解放前我就了解了许多革命知识,所以解放后我积极参与到革命的宣传和各种迎解放的庆祝活动中。7月6日前两天,陆子淳老师告诉我们近日将有一次大型的庆祝活动(可能是保密的原因,没有说具体时间),要大家做好准备。

  我们开始着手写标语,准备横幅和彩旗,胡棠龄老师画了“小先生欢迎解放军”的彩画。7月6日上午得到通知后,下午就随戴辉、张石渠老师出发,来到陕西南路现在的卢湾体育馆前,那是给我们指定的位置。此时周边已有许多夹道欢迎的人群,翘首以盼。不久天空下起大雨,人们纷纷躲向两旁的屋檐下。傍晚时分,远处传来阵阵口号声,解放军的队伍来了,原来他们在逸园跑狗场(今文化广场)受陈毅、粟裕、宋时轮等首长检阅,举行入城式。解放军官兵全副武装列队前行,或乘坐军用卡车缓缓前进,多辆坦克、榴弹炮车驶过来。雨仍未止,而且越下越大。看到无论是车上的还是列队前进的解放军,风吹雨打,仍然昂首阔步前进,感染了躲雨的群众,大家纷纷向前,自动形成夹道欢迎的队伍,高呼“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在解放军队伍的最后面,是身着彩装的文艺队伍,打着腰鼓,扭着秧歌,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后来听说他们是曾被陈毅军长誉为“打出我军的军威”的原新四军的新旅文艺队。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陕北的秧歌舞和腰鼓,真是大开眼界了。倾盆大雨中,秧歌腰鼓始终未断,汗水、雨水淌在一起,彩绸上下左右飞舞;天上的雷声,地下的雨声,坦克驰过的轰鸣声,交织出震撼人心的胜利交响曲,许多市民流下激动的泪水。

  队伍继续到霞飞路(今淮海路),向东到外滩,又到南京路。我们也挥舞着手中的彩旗,跟着鼓掌呼喊,目送队伍渐渐远去。待整个队伍都走完了,人们才发现自己也全身湿透了。这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老师把我们带到现在的中福会少年宫大厅里休息,一、二、三站的“小先生”和儿童剧团的小演员约有二百多人在这里“会师”了,大家席地而坐。我们素未谋面却格外亲切,“战友”们不约而同地拉起歌来,后来变成了大合唱,“我们的队伍来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给我们宣讲革命知识,特别是关于解放军的知识。会后,老师给我们每人送来一碗热腾腾盖浇饭,饭后又用卡车把我们送回去。到家里已是十二点多钟了,但我仍久久不能入睡,脑海里总是出现冒雨前进的队伍。他们是小米加步枪的新四军和八路军,是两个月前睡在马路上不侵犯老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解放军,是英勇之师,文明之师。我一定要参加这个队伍!我暗暗下了决心。

  一年后这个愿望实现了,我踏上革命的征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拜托,不要叫她“于阿姨”
一个容易上瘾的人
难忘的入城仪式
活墨生趣
香港人的衣着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趣味雕塑
好看梅雨天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难忘的入城仪式 2017-07-06 2 2017年07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