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红色题材影视剧接连涌现~~~
红色题材影视剧接连涌现~~~
红色题材影视剧接连涌现~~~
     
2018年02月0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题材影视剧接连涌现
宏大叙事
不能忽视
细微之处
俞亮鑫
■《换了人间》剧照
  近年来,一批讴歌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题材影视剧接连涌现,形成了一道气势宏大、波澜壮阔的文化景观,不仅汇成了一本蔚为壮观的红色家谱,也为广大观众重温和了解革命历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正因为承载着如此重要的文化使命,这样的红色历史正剧更应该严谨而细致。

  细节明显出错

  正在央视热播的40集大型史诗电视剧《换了人间》无疑是一部鸿篇巨制,它秉持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革命史诗的创作风格,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风云,然而,该剧第4集,讲述党中央1949年3月由西柏坡进京后,在宴请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时,男主角唐国强却说了这样一段令人惊讶的台词:“今天是个高兴的日子。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战线上,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啊!我们终于胜利了,会师了……”

  “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啊!”一语明显是误读了,出现在荧屏上实在不应该。因为,奋斗的前提是“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无论从1921年建党算起,还是从1927年建军开始,前者为28年,后者是22年,都远远不足“半个世纪”。难怪有观众说,即便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距新中国诞生也只有38年。这种细节的出错不仅会影响影视剧的品质,更会让观众误读历史。

  硬伤俯拾皆是

  去年上映的影片《建军大业》也有细节上的硬伤。如南昌起义前夕,张国焘以中央代表身份要求推迟起义,引起与会者的激烈反对。在影片中,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贺龙强行闯入党的高层会议,掏出左轮手枪对准张国焘的脑门,谭平山也威胁要让张国焘“意外死亡”。这种过度夸张的细节实在有点离谱。即便张国焘的态度有问题,也不能在党的会议上如此威胁他,毕竟当时张国焘还未叛党。这类细节看似很有“个性”,实则有损于人物形象,也不符合历史真实。

  电视剧中不符历史真实的细节更是俯拾皆是。在由黄渤、袁泉等主演的《锋刃》剧情中,1939年就出现了汪伪汉奸分子,而历史上的汪伪集团是1940年后才有的。电视剧《娘要嫁人》让女主人公在1961年就唱起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情深意长》,其实,《东方红》首演于三年后的1964年国庆。电视剧《上海,上海》硬是把大世界娱乐业的创办人黄楚九改成了刘恭正。电视剧《愤怒的天使》把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雷明发现的盘尼西林,说成是中华民族的科研成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不该掉以轻心

  当然,影视是门遗憾的艺术。一些露出破绽的情节、细节被网友们“找茬”在所难免。即便是电视剧《风筝》,一些细节也有硬伤。如戴笠为了考验郑耀先,派他去延安与“影子”接头,“影子”是军统潜伏在延安的王牌特务,戴笠明明已在怀疑郑耀先,为何又敢冒着“影子”暴露的风险派郑耀先前去延安?更不可思议的是,江心也被戴笠怀疑,为何还派江心跟着郑耀先去延安?

  应该指出的是,《风筝》中这些经不起推敲的细节,说穿了是逻辑不够缜密造成的,而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时空穿越、石头砸飞机等抗日神剧中的雷人场面,人们一眼就能明辨,不易误导,但有些史诗般的影视“正剧”,如《换了人间》《建军大业》等,因其题材重大、叙事宏大,往往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电视版史书,因此,需要创作者慎之又慎,哪怕是微小的细节。

  一些简单的历史细节差错,剧组只要认真把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对于一些历史难题,则可请历史学家来把关,以更有效地防止最终在荧屏和银幕上误人子弟。

  本报记者 俞亮鑫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直击2018春运
   第A05版:直击2018春运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宏大叙事 不能忽视 细微之处
“一路繁花”下周接档《恋爱先生》
谍战剧也可以大玩幽默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14宏大叙事
不能忽视
细微之处
2018-02-01 2 2018年02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