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
今年春运,上海省际旅客运输总量将达4601万人次,同比增长6.01%。细分来说,铁路预计发送1380.7万人次,同比增长9.6%;公路预计发送494.41万人次,同比下降4%;民航预计发送639.91万人次,同比增长5%;水路预计发送3.18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
坐火车的人更多了,是因为高铁越开越多。长三角高铁占所有客运火车的比例近七成,上海的比例则更高一些,尤其是“复兴号”,速度更快。今天起,长三角地区又新增17列“复兴号”列车。坐长途汽车的人在减少,坐飞机的人在增加,也说明人们“腰包在鼓起来”,很多人都想快点回到远方的家。
温度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十年前的2008年,冰雪成灾,人们买票还要在火车票“大卖场”通宵排队,很多人裹上被子还瑟瑟发抖;十年后的2018年,上海地区卖出去的火车票,90%以上是网络、电话售票,在家点点手机屏就可以搞定,你说温暖不?
而更多的“温度”来自上海这座城市高质量、精细化的服务。近几年春运,上海三大火车站都要在周边停车库开辟临时候车区,以备恶劣天气时,旅客可在此休息“不受冻”。尽管“用得上”的时候不多,但“有备无患”就是温度。再比如,今年春运,上海已招募青年志愿者1500人,计划服务时长3万小时以上;在虹桥机场,70岁以上的老人或腿脚不便的旅客,可以免费乘坐电瓶车,在安检后直达登机口。
舒适度
很多与春运回家有关的环节正变得“很方便、很舒服”:可以不取票,直接刷二代身份证上高铁,这样的旅客在虹桥火车站每天已超过1万人次;不用大包小包拎着礼物赶火车,坐上高铁可以一路在手机上采购沿线各地的名优特产,到站后会有人送到座位上……这些细心服务,留给旅客的,可能就是领略回家路上的美丽了。本报记者 金志刚
(相关报道见第4-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