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南站塞满了疲倦的人们,有妈妈背篓里熟睡的婴儿、跟着爸爸赶路精力旺盛的孩子、造型时髦沉浸在掌上剧集中的男女青年、一根扁担两头挂满沉甸甸行李的中年夫妇……为了不错过这零点的火车,一些乘客提前近十小时赶到火车站等候。这归途列车难免舟车劳顿,但乘客的倦意中透着一丝兴奋——回家,一个极富魔力的词语,这羁绊的力量成了克服万难的原动力。
回家行囊: 一床凉席
“打工漂泊”惦记孙子
昨晚10时30分,距离发车还有两个多小时,K4085列车所在的七、八号候车区已被坐得满满当当,一些人席地而坐,有的则已经疲惫地趴在行李上睡着了。人头攒动间,一条高高竖起的凉席特别引人注目。席子的主人是50岁的王光碧和席仕华夫妇。
说起春运千里扛凉席,王光碧笑着解释说,他们在上海一家鞋厂打工,这床席子可谓见证了打工者的漂泊。“老是在搬家以后发现,床的大小和席子不匹配。恐怕之后也用不上,干脆带回去。”明天早上在秀山站下车后,夫妻俩还要再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家。
夫妻俩外出打工已经十多年了,最初是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如今孩子们都已经工作、成家,原本可以在老家享清福的他们却依然选择外出打工,“就是习惯了”。
现在他们心里最惦记的就是刚刚半岁的小孙子。小孙子出生,夫妻俩破例年中回了趟老家,这次特地买了几件小孩的衣服带回去。“他现在应该会笑了,还能咿咿呀呀的了。”说到小孙子,王光碧笑得合不拢嘴。
回家行囊:两把椅子
“反季候鸟”返乡过年
买到了卧铺车票却还带了两把无靠背椅子,8岁的张俊杰和堂弟,以及父亲张忠海,叔叔张忠军一行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川渝热门方向,抢到两张卧铺实属不易,“带上板凳,路上可以换着休息”。
张俊杰两岁多就跟着爸爸妈妈到上海生活,他对老家的概念就停留在过年上。能放鞭炮、能尽情玩电脑,这些都让他很兴奋。
发车时夜已深,张俊杰和堂弟上了车依旧很兴奋,爬上中铺和记者挥手告别。
春运路上,小俊杰跟着爸爸回老家。一问才知,妈妈与他们分开行动,要晚不少天才能回老家。原来,平时在船厂工作的爸爸张忠海带着小俊杰生活,妈妈则在川沙工作。同在上海,平时见面的机会却不多。今年因为妈妈单位活多来不及做,只能等春节之后再回老家探亲。
张忠海说,今年他们特意早回去,是为家中一位长辈祝寿,“回家过年不就是奔着看看老人去的嘛”。
回家行囊:一摞塑料桶
“扁担夫妻”人在家在
一根扁担两头挑着一米多高、塞满东西的塑料桶,两个半人多高的行李背包,瘦小的任达仙和毛兴荣夫妇行李多且重,但却装得整齐利落。看着简单,但挑起这扁担可是个技术活,记者尝试了几次,总是掌握不好平衡,不是冲前倒就是往后翻。
这些行李是这对五十岁上下夫妻在上海的全部家当。他们的生活轨迹随着一个个建筑工程而变化,工程项目结束时,往往也就到了搬家的时候。他们将被子、衣服和日用品打包,扁担上一挑就回老家。“明年这些我们也不会再带来了,到时候再买新的。”在上海打工三年,毛兴荣对这里的印象很不错,他说在这打工,“安全,讲道理。”
夫妻俩原本买了2月4日出发的这趟列车,可这几天又寻思着早点回去,于是昨天上午便到火车站碰碰运气,虽然依旧是站票,但所幸改签提早出发的愿望实现了。
毛兴荣说,早点回去,是为了快些看到在老家上中专的儿子。女儿出嫁了,儿子一个人难免孤单,但他们还是要在外面打工,“就是为了他呀,再熬几年就该出头了”。
回家行囊:一个电饭煲
“攀高蓝领”精打细算
在这些受访的旅客中,宋成军师傅可能受到的“礼遇”最高——他是下班后,由老板亲自开车送来车站的。“工作太忙,老板还问我加钱能不能不回家过年,不放人啊!”
平日里,55岁的宋师傅是一位空调安装师傅。在昨天结束这一年的工作之前,他还爬在四层楼高的室外安装中央空调外机。眼瞅着老板的生意蒸蒸日上,宋师傅愈发忙得脚不着地。这次他顶住“压力”,提前一个月请家人帮忙在网上买了火车票,想回老家放松放松。
谈起带回家的礼物,虽然吃穿在老家都能买,宋师傅还是在临走前买了个电饭煲带上。精打细算的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吃穿用品在哪儿买都一样,小家电县城贵不少,这样一个能省下一两百。在他随身携带的塑料桶中,也处处体现这种会过日子的精细:车上吃的口粮、半包抽纸、三个衣架和用了一半的洗衣液。样样不浪费,带着回老家。再回想为何要买个电饭煲带上,宋师傅说,煮饭好吃,回去给老婆孩子尝尝。咬咬牙,电饭煲,买下!
回家行囊:到了再买
“两手空空”不添麻烦
靠近检票口的过道处,39岁的蒋成祥、32岁的谭明芳和他们的叔叔谭文国坐在各自的行李上。他们大概是旅客中行李最简单的人:每人一件小行李,一袋三人旅途中吃的。
“什么都没带,就带了几件换洗的衣服。”蒋成祥说,外出打工多年,很多东西老家也买得到,早已不需要他们从上海带回去了,“我们人回去,他们(家人)就开心了”。
这么多年老家和上海之间来来往往,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旅途对他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说到今年怎么买到车票,三人直呼幸运。搞不来网上购票的三人用了“最原始的办法”。昨天一早,他们去松江南站的售票窗口买票,没想到还真就买到了车票。虽然只是站票,但能顺利出发他们还是很开心,“据说网上抢票很激烈的,我们能买到票,相当不容易了”。
新民网记者 李若楠 萧君玮 徐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