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河引长江之水入南通城,原是城市的护城河,对古通州城即现在的老城区呈环抱之势。如今的城市已经扩大到濠河以外的周边,于是,濠河成了南通城中之河,城拥水,水抱城,城水一体,构成了南通一道独特的风景。
沿着濠河堤岸漫步,一步一风景,一处一园林,正可谓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
这国家五A级的南通濠河风景区,内外河岸线四十华里,无论哪一座亭阁,无论哪一块绿地,坐一坐,歇一歇,满目水城色彩,要把那一道道景说出来,实在是说不完道不尽。
还是来说一说濠河代表性景区:东、西、南、北、中五公园。南通的五公园,是中国园林从封闭自守的私家花园向近代开放的公共公园转化的标志。
这就要说到五公园的建造者张謇了,其实,说到近代的南通,便必须要说到张謇。
张謇是晚清的状元,谁都知道科举不易,童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再殿试考进士,要成一等一甲第一的状元,须熬多少岁月的寒窗,须经多少磨练的沉浮,或许便钻在古书中变腐儒,或许便陷在八股中成傻迂。张謇却清醒地看到清廷的腐败没落,很快地辞离宦途。现今挂在濠南别业客厅正中的,戴着笠帽扛着锄头的张謇像,就是当初他请人画的。当然,张謇并不是想回南通海门老家务农,他是想踏实地做实事,主张实业救国。
这位科考第一的状元,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上,他是轻纺工业第一的实业家;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他第一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他在南通进行城市建设的30年中,使原来的南通小县城,成为了“中国近代第一城”。
我对历史人物感兴趣的往往是他们的生活细节。张謇不但是诗书传家,且有生活情趣,他颇在意“食”,将烹饪纳入了他所创办的女子师范学校的课程中,这也是自古未有,当属第一。
濠河中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是南公园,岛上至今还保留着一幢中式楼房,是张謇当年为其兄70寿辰所建。人生七十古来稀,在那个年代,因战争、灾荒、疾病等种种原因,中国人的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张謇邀请了城内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来南公园聚餐,年龄总和超过千岁,故将庆寿宴的楼房取名“千龄观”。
在寿宴之上,张謇让大厨做的头道菜,是“海底松炖银肺”。成菜的海蜇头形似松枝,猪肺色白如银,酥烂如豆腐,入口即化,汤清味醇,实为老年人的可口美肴。张謇平时饮食却是自然随意,特别喜爱的是一道家乡的土菜:“盐齑烧豆瓣”。大头菜咸菜加剥皮的沙地蚕豆瓣,既便宜又养生。
濠河公园桥南有着张謇开创的南通博物苑,这又是张謇的第一,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博物苑,比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早了十多年,
在南通博物苑中有一座欧式建筑,挂牌濠南别业,是张謇在南通的第一处住宅。濠南别业门前,矗立着张謇和梅兰芳的古铜色塑像,仿佛他俩正在讨论戏剧或赋诗唱酬。在这座别墅主楼的门楼两边,是张謇亲手植种的两棵树,一棵是紫藤,一棵是银藤,两棵树的藤蔓顺门楼向上,环绕于二楼阳台的铁架上,每年五月仲春,藤上开满花,紫藤开的是紫花,银藤开的是白花。至今冬季里,门楼上依然爬满着绿绿的充满生机的枝叶。
在南通博物苑隔河相对的是新建的南通城市博物馆,是一座新型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博物馆。博物苑与博物馆的建造时间相差一百年,在濠河上连着它们的一座桥,便称作世纪桥。
濠河的灯光亮了,濠河游还是坐船夜游最好,顺流看濠东绿地像是一幅用灯光渲染出来的绿色画卷;看观景广场南侧用黄色镁钠灯勾画出的亭台楼榭;看西南景区桔红色灯光勾画的濠西书苑“五亭”:“长虹'”、“观月”、“鱼乐”、“濠濮”、“薰风”;而文化广场的东广场以艺术灯柱、扇形玻璃地灯等为特征,有空中玫瑰、城市之光电脑灯等5100盏之多,使人有如梦如幻之感。
经灯光的烘托,夜濠河就变成了“流光溢彩的翡翠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