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尊重个性发展
新中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9门课程,总分580分。其中语数外为必考科目,外语增加了听力、口语考试,此两项计分为40分,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科目实行选考,即从除体育外的5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其中物理、生物(化学)至少选择1门。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介绍,此次新中考方案在考试科目和分值设置上做了大胆改革,为考生提供多种选择,从而促进考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考试科目为3科必考+3科选考+体育。3科选考科目是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选择。其中物理和生物(化学)中选择1或2门,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中选择1或2门。所选3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成最后分数,计入总分。
经过测算,考生可根据强项,进行9种科目组合的选择,有54种分数折算方式。如,学生小明“五选三”的三科原始成绩为80分、80分、80分,折分后分别为80分、64分、48分,总分为192分。学生小贝“五选三”的三科原始成绩为100分、100分、40分,折分后分别为100分、80分、24分,总分为204分。折算计分后,拥有优势科目的学生小贝更有竞争力,总分高出小明12分之多。
新中考方案体现同分不同质,分值折算可选择,原始分相同,折算分有差异。用考试杠杆来发现考生强项,突出考生优势,尊重考生个性发展,而不是只去补考生的弱项和短板。考生不必为弱项惶恐,都有展示强项的机会。
新高考:凸显多项变革
● 2020年起实行“3+3”
2020年起,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北京考生,其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不分文理科,即“3+3”模式。其中,统考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选考每门科目满分100分,合计总分满分值为750分,以此作为高等院校录取的基本依据。
● 2017年起英语“一年两考”
2017年起,英语听力分值30分,采用计算机化考试,与统考笔试分离,一年两次考试,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英语科目总分值不变。
● 本科三批合并入二批
2017年起,将本科二批与本科三批合并为本科二批。待条件成熟,将本科一批与本科二批合并为本科普通批。今后相关高校要公开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确保公平公正。
●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录取参考
未来北京将探索普通高等院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从2020年起,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参考,在使用过程中,坚持“谁用谁评”的原则,招生学校应提前公布具体使用办法,使用情况必须规范、公开。
● 缩小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范围
今年高考,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投档,仅适用于市属高校招生录取。明年高招,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范围调整为“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中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分值为5分,仅适用于市属高校招生录取。
新高一:迎来水平考试
依据高考改革方案,北京明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学生将迎来一项全新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共13科。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用统一高考成绩作为相应科目合格性认定的依据。思想政治等六门科目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高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其中三门科目参加相应的等级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