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大国技术资源
印度现代情报事业源于英国殖民时期,1885年,英国少将马基创建英印军事情报处,早期任务是监视进入中亚的沙俄军队,防止其南下印度。1921年,该机构改制为印度政治情报处(IPI)。1947年印度独立后,政治情报处与原英国情报单位脱钩,变成印度情报局,统揽国内外情报工作。然而,印度情报局长期碌碌无为,导致政府错估形势,在与邻国的武装冲突中居于下风。结果在1968年,英迪拉·甘地总理取消印度情报局的对外情报活动权限,只允许其从事国内反谍报工作,她另行成立研究分析处,负责收集外国情报,对别国展开秘密行动等。
研究分析处以美国中央情报局为蓝本,它接管了原印度情报局国外情报科的原班人马,它在行政上直接对总理负责。1971年,研究分析处设立航空研究中心,同苏联克格勃展开合作,利用苏联图-128、伊尔-38等飞机获取印度邻国边境地区的高清晰照片。之后,研究分析处增设特别行动办公室,执行针对邻国的准军事行动。
目前,研究分析处下设“巴基斯坦科”、“东亚和东南亚科”、“中东和非洲科”以及“其他国家科”。每个科有一名科长负责总部同驻外情报站的联络。研究分析处的驻外情报站设有站长,他们多以外交官身份作掩护,负责指挥执行特殊行动的专案员及其他特工。专案员负责某项特殊任务,他们紧跟行动进展,保管行动档案,并直接或间接招募情报下线。据印度《星期日》周刊披露,研究分析处还有一个特勤服务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对邻国浅近纵深的武装渗透和情报侦察,并训练边民使用轻武器和通信设备,一旦印度同邻国发生武装冲突,这些边民就能协助印军参战。
“不被信赖的机构”?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指出,印度研究分析处最擅长的领域莫过于“打击战略对手巴基斯坦”。早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前,该机构对巴基斯坦实施心理战,扶植巴境内的反政府派别,结果巴基斯坦在开战后不久便陷入混乱,印度仅用两周便取得全胜。事实上,巴基斯坦是研究分析处最重要的“工作对象”,该处历任负责人几乎全是“巴基斯坦通”,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乌尔都语(巴基斯坦国语)。
据悉,印度研究分析处除了在许多国家设立情报站,还在国内孟买、班加罗尔、金奈、加尔各答等重要城市设有分部。此外,它还借用设在西姆拉的全印广播电台监听站,监听邻国的公开广播,并向政府提供监听记录。而在宝莱坞拍摄的谍战片中,有不少题材影射研究分析处,以至于外人一提及“印度的中央情报局”,就会想到研究分析处。
2008年11月26日至27日,印度孟买发生恐怖袭击,造成数百人死伤。在事后调查中,人们发现研究分析处早就提供了预警信息。据《印度斯坦时报》称,当年9月18日,研究分析处截获恐怖组织“虔诚军”头目打给一位不知名人士的卫星电话,里面提及“(‘虔诚军’)对孟买印度门附近饭店的攻击已在计划中,将会通过海路实施”。6天后,研究分析处又截获另一个卫星电话,“虔诚军”分子提到打算攻击的印度饭店的名字,如泰姬玛哈饭店、万豪酒店等。这些信息可以证明两点:第一,孟买的酒店将是袭击对象;第二,恐怖分子将从海路过来。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研究分析处与其他部门的情报协作机制不畅,结果酿成了“原本可以避免的血腥事件”。
然而,印度民众似乎对研究分析处的观感不佳,有些媒体甚至将研究分析处的英文缩写“RAW”解释为“亲戚伙伴处”,原因是该处名为直接招考选拔人才,却同时规定录用人员除了有当警官的资格外,还要有“良好的社会及政治背景”,结果大批官员的子弟亲朋蜂涌而入。印度小说家塔鲁尔还提到,研究分析处在印度人眼里是个神秘机构,由于涉及安全机密,它从不接受议会质询,也不必汇报其资金的去向,这使得研究分析处在印度公众中成为不被信赖的机构之一。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