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搅乱半座城。昨天凌晨中环事故发生后,人们都在用这个对比悬殊的戏剧性说法,来表达震惊与不满。
压坏高架的真的只是一辆车吗?一个近乎瘫痪的清晨背后,又有哪些值得追问和深思的真相?
问执法
严管严罚做到了吗?
当前,上海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交通大整治,在这个特殊时期,却发生了因严重交通违法导致的重大事故,给城市通勤带来破坏性的影响,的确值得深思。
交通大整治是为了补城市短板。这次事故恰恰说明了短板所在:人们的法治和自律意识仍然远未达标,“警不在法不在”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交通违法严管严罚还有待加强。
货车禁上中环,这是企业和司机都知道的常识,更何况在高架匝道入口,货车禁行标志十分醒目,光天化日货车司机不敢闯,是因为有警察管理,有众目睽睽,到了深夜凌晨,监管相对放松,司机们就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每个人冒险,都会事先评估风险和收益。闯禁令上高架,好处是路更近,省油,时间少,可以多拉快跑。相比之下,风险并不高,半夜被警察查到的概率不大,哪怕中招,扣6分罚500元,也不足以震慑。
违法司机的侥幸心理,与执法不严有关。这次大整治确立了十大重点违法行为,货运车辆的超载超限、违规闯禁令并不在其中。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盲点。要知道,大型车违法肇祸,甚至屡屡吞噬生命,一度在上海频发,令人印象深刻。
此前,副市长白少康在市长热线与市民交流时就曾表示,大整治不设重点,不设时限,应该是全覆盖的。此次事故发生后,有市民反映,曾两次报警举报同类违法,却未得到回应,因此质疑警方是不是只顾所谓的重点违法,没有时间和精力管其他的了。对此,交警总队负责人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并未正面回应。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交通违法的严管严罚是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问管理
杜绝超载有办法吗?
就在这次事故发生前不到一周,5月18日晚间,上海市路政局路政总队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代号为“零点行动”的超限运输集中整治行动。
行动是有成果的,据官方披露的数据,当时全市共出动各类执法人员150余人,检查各类运输车辆逾100车次,查处超限运输车辆11辆,罚款21900元,卸载货物128.39吨,发放各类宣传材料500余份。
这样的整治有效,但却不长效,更不能治根。要从根本上杜绝超载,管住前台的司机是必要的,但幕后的企业更值得关注。要从企业入手,建立起制度性的规范和技术性的手段。
比如,针对此类吨位非常高的载重汽车,是否可以像危化品车辆一样,采用超载报警、GPS定位等高科技手段加以监管,规范其载重和行车线路,同时建立起可供检查和抽查的台账制度,由交管部门定期检查、抽查,一旦发现未安装报警、定位系统或者报警、定位系统未按规定使用,即给予重罚。这样更能从源头杜绝公司默许甚至鼓励司机违规上路的行为。
此外,对于一些“职业性”交通违法多发的企业,能否建立起连带追责或者“黑名单”制度?我们不仅要让普通市民的交通违法与诚信记录挂钩,更要让那些视交通法规为无物,拿公共财物、公共安全、他人生命安全开玩笑的企业单位付出惨痛代价。当前,《上海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正在修订,能否拿出更严厉的制裁措施,值得期待。
问处置
信息发布够及时吗?
周一早高峰本就拥堵多发,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高架、地面交通同时陷入瘫痪,令无数上班族急如热锅上的蚂蚁。极端的例子,有人在路上活活堵了7个多小时。
哪些路段封闭?哪些路段受到影响?还能不能开车出行?绕道通行的话怎么绕?绕行路线的交通状况如何?如果不开车,地铁、公交车如何换乘?怎样才能确保不迟到?这其实不仅是每个交通出行者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发布的信息。
从昨天凌晨0时12分事故发生,到上午七八点钟人们出门,这期间其实有着宽裕的时间,如果人们在出门前就知道事故和交通管制信息,那就可以灵活应对,从容选择。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市民对情况一无所知,像往常一样开车出门,结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毕竟,上班路是平时最熟悉的路线,很多人不需要看导航,也就无法预见那一片通红的路况,最终的结果是前无进路,后无退路,进退两难。
对交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道路交通信息最广泛地推送告知,这其实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类似昨天早高峰这样的状况,管理部门完全可以及时协调群发短信,广为告知,同时利用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绕行提醒,改变市民的出行方式。
据路政部门预测,受损的中环线修复,最乐观可能要持续两周时间。对于市民来说,交通拥堵、出行不便,很可能变成常态。对于管理者来说,交通组织的调整,公交线路的走向很可能再次出现调整。如何让市民及时知晓,仍需早想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