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绘画创作,不如将赵半狄的此举含混地视为一次包含绘画、音乐和社交的行为艺术。包括世界级收藏家乌利·希克在内的收藏家、画廊主、记者、诗人、网红模特等站在岸边,在萧瑟秋风里一本正经地见证了这一创作过程。
西方浪漫派钢琴大师肖邦第一次被“浸泡”在水里,融化在遥远东方的幽静山景与农家小院之间。池水里的褐色三角古钢琴价值百万元,是两天前刚从上海运抵成都的。虽然对钢琴采取了一些防护措施,但泡水还是有很大风险的。
主办方解释说,艺术家赵半狄有了一幅作品的构思,需要有灵感的助推和环境的烘托,也需要像体育比赛那样有人到场“助威”。邀请观众来到创作现场,以香槟红酒招待,目的是为他的现场创作搜集足够的灵感和素材。
赵半狄不避讳此举引起的争议:“一定有人会问‘把价值百万元的钢琴浸在水里,是炫富么?’我想炫一下另一个层面,大家应该注意到,世界是有不同层面的,生活一定存在多种可能,艺术可以引领我们触摸世界的另一个层面、引领我们体验多种可能。”
赵半狄模糊地回应了“创作”目的。画到一半时,他一深一浅地趟过池底的淤泥,向弹琴的姑娘敬酒一杯。他说,在湖水中下沉的肖邦音乐,是我脑子里浮现的景象。“肖邦的音乐如此遥远又这样贴近,不仅与我的内心相感应,还与周围的一切相呼应,他的伤感、优美、欢快、绝望,为我理解今天的现实添加了一个细腻的触角。这幅画会凝结我对现实的感受,还有我对艺术的思考。”
有观众认为,绘画就是绘画,画家拿着画笔一个人创作即可,而赵半狄的这类“创作”纯粹是在摆弄噱头、糊弄观众。难道说,找个偏僻山谷吹着冷风听着肖邦音乐,站在池水里画画,就能画得更出色吗?也有评论指出,赵半狄的创作不是绘画,更像是一场有观众参与的环境戏剧演出。至于画画时是否需要观众与音乐的“互动”,那就如同奶牛挤奶要听音乐一样,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对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则令人怀疑。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本报成都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