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申城校园变革注重提升学生全面素质
~~~申城校园变革注重提升学生全面素质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学年 新事奇事好事事事出彩
申城校园变革注重提升学生全面素质
王蔚 张炯强
近日,上海健康医学院迎来3000余名新生。配合上海新出台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今年健康医学院在入学教育中加入初级现场急救技能培训,所有新生将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由学校具备急救培训师资证书的8名教师和40名急救专业获得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证书的学生担当培训导师,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理论讲座等,每名新生通过实践操作必须通过考核。此外,学校急救协会还将在新生中通过活动普及急救知识。 本报记者 易蓉 孙中钦 摄
  一堆新鲜事“戳爆”眼球,说的正是开学后的校园千姿百态。瞧,大学宿舍居然有了“标间”、要求医学生上哲学课、初中生头一周竟然集体到大学“实习”……如此多让人目不暇接的事情,折射的恰是步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已经越来越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与提升。

  奇事 标间宿舍引来争议

  “老师,学校宿舍有标房吗?”采访沪上几所大学的开学迎新活动时,竟听到了多个不同学校的家长和学生提出这样相同的问题。“标房?搞错了吧?”对于记者的疑惑,有家长回答的很理直气壮:“这可是今年开学的大新闻啊。”WiFi全覆盖、中央空调、洗澡间能全天候使用热水,这是武汉大学全新打造的宿舍,学生入学便可以“拎包入住”。而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新生推出的304间高标准二人间,也让人眼睛一亮,内有冰箱、空调、液晶电视、布艺沙发、全实木家具、独立卫生间以及24小时热水供应,住宿费也约是普通四人间的两倍。

  对于国内高校正在开启的宿舍标间时代,坊间的评说各执一词。有网友说,宿舍是学生的休息场所,也是集体生活的又一“根据地”,给学生营造温馨的住宿环境值得称道,但高校如果煞费苦心弄成住宿的“等级”差异,就不太妥当了。据记者了解,沪上高校尚未见有提供给本科生的标间宿舍。网友“小妮子鲁黎”留言说:“一个学校的教学设施、图书资源、师资力量远比标间重要。学生来学校是学习的,而不是来享受的。太早享受过于优越的条件不见得是好事。”还有网友评论说,虽然学校以改善学生住宿为出发点,但学校打造豪华宿舍弊大于利,最明显的就是造成贫富差距,容易形成贫富两个团体。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豪华宿舍会加剧同学间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住宿条件的改善是理所当然,但是豪华与否确实有待商榷。

  最新一期的麦可思教育研究也对此展开了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认为母校的生活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是“食堂饭菜质量及服务不够好”(46%),其后是“宿舍服务不够好”(36%)、“学校医院或医务室服务不够好”(34%)、“学校洗浴服务不够好”(33%)。调查说,嫌大学宿舍条件不好的比例也不过三成多一点,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更看重的还是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文化氛围。

  好事 新生必修交叉学科

  复旦大学首批推出的书院新生研讨课程共计30门,由诸多热心本科教学的资深教授领衔,在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等五大书院中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师资名单中不乏闻玉梅、孙鑫等两院院士,也有俞吾金、卢大儒、苏汝铿等知名教授。“人文医学导论”“分配正义论”“社会学视野的世界图景”“网络科学漫谈”“遗传学经典与前沿”等课程,不仅内容新颖、形式灵活,而且大多数还具有学科交叉的特色。

  这批30门由一线名师开设的书院新生研讨课,有幸听课的同学将在只有15-20人的小班课堂上与复旦名师面对面。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曾向克卿书院院长彭裕文教授和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发出邀请,希望能共同为大一新生开设一门书院新生研讨课——《人文医学导论》。在3位名师看来,以学科交叉和整合的方式对人文医学作初步介绍及讨论,在医科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前进行医学哲学思维及医学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都将为医科学生适应今后的医学事业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在《人文医学导论》的新课建设研讨会上,闻玉梅表示:“我打算下学期什么事情都不做了,专心上好这一门课。”在闻玉梅看来,通识教育要结合医科的专业特点。俞吾金则表示,自己高中毕业时就有学医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名正言顺地跨学科了,非常乐意参与开设这样有挑战性的课程。

  据悉,书院新生研讨课主要面向本书院学生开设,具体名额分配由主讲教授决定,其他书院的新生也可以向该书院任课教师申请修读。今后,复旦大学的一年级新生都可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中最多选修一门新生研讨课,并作为通识教育选修学分。“研讨课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模式,让学生不只是听课,而是参与到课程中来。”副校长陆昉说,“这是我们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研讨的教学模式。”

  新事 开学伊始封闭实训

  上海震旦外国语中学的百余名初中生,在开学第一周就被学校“赶”进了大学的实验室和实训车间,开展封闭式职业体验活动,带教的均为教授级大咖,不仅每天要完成作品,还要写出“从业心得”。老师们说,学校就是要用这样特殊的新学年“礼物”,让孩子的学业更好地对接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震旦外国语中学的同学来说,震旦职业学院可谓近水楼台,且大学还没开学,实验室空着,教授闲着。为此,震旦公共卫生与护理学院的各个教室全部敞开了大门,供初一各个班级轮流前往体验医护工作的崇高与艰辛。在妇产科实训室,如何喂养一个新生宝宝,让同学们看得啧啧称奇。在挂牌上海高校重点教学建设项目的营养食品卫生检验室里,街边买来的小食品和叫来的外卖饭菜是不是地沟油制成的,都逃不过检验师的火眼金睛。初一(4)班的洪扬同学说,在外科实训室,她了解到最先进的微创手术是如何完成的。

  初二(4)班的黄圣远同学花了4个小时才焊接完名片般大小的一块电路板。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苏家健教授教大家制作一个感光传感器,马路上的路灯用的就是这个原理,白天闭灯、晚上放光。小黄说:“初二就要学物理了,我已经期盼很久了,这次能有机会玩转各个实训室,还真学到了许多在中学课堂里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亚硝酸纳的测定、数控、机电、物联网、护理、传媒技术、声乐、表演等等一系列课程,正在静静地等着孩子们探究。策划此项活动的震旦教育创始人张惠莉说,把初中生带进大学的实训室、实验室,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到,现在很多前沿科研和生产项目已经是跨学科的了,所以,单单学好语文、数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跨学科融合,在学科交叉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

  本报记者 王蔚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生态上海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专题报道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广告/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松江教育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大购网专版
新学年 新事奇事好事事事出彩
新设一门“学雷锋课”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B01新学年 新事奇事好事事事出彩 2016-09-14 2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