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汽车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补贴之惑,超车之忧
姚琼
  9月8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新能源车骗补事件调查初有结果,5家客车生产企业被清查出骗补,总金额超过10亿元。

  这算是给整个调查画上了一个逗号。之所以说逗号,是因为有消息称,222天等来的,可能还有一份“完整名单”,里面涉及多家主流车企,按照该名单,被清查的93家企业中有72家企业存在骗补和违规谋补行为,涉及补贴资金92.7亿,只是这是一份“不容易确认的名单”。

  骗字当头,使得曾经指望的“弯道超车”,陡然间多了几分担忧。而最让人疑惑的是:新能源车出现的骗补漏洞,源头在哪里?

  当初,为了在发展差距不大的新能源车领域超越其他国家,“十二五”时期,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研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包括消费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技术研发、充电设施的奖励、标准法规的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政策涵盖研发、生产、消费、运行等各环节,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根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细则,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研发和销售环节都能获得补贴,只要车辆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除了中央财政补贴,一般还能享受与中央按1:1发放的地方补贴。

  从表面看,这是一件好事情,任何一家新能源车企只要有进取心,都能赢得国家的财力支持。有人算过一笔账,生产一辆纯电动客车,“国补”加上“地补”以及其他优惠政策,有些车型最高可以享受100万元补贴。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情,有钱好办事。可惜的是,恰恰是这种前所未有的高额补贴,以及不够严格的监督机制,直接催生了大量的骗补者,最终演变成随便一个企业生产新能源客车或轿车,都可以赚钱。这显然不符合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

  再者,目前,我国的巨额财政资金补贴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购买环节,而美日德等国更重视补贴电动汽车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显然,前者是政府部门在新能源推广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后者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补贴方式等问题交给市场。既然打算超车,那两者导向的孰优孰劣,明白人自然明白。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车领域而言,国产电动车续航里程给用户带来的焦虑感并没有降低,反而更加地根深蒂固,想要超车,任务似乎更加艰巨了。                姚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生态上海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专题报道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广告/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松江教育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大购网专版
8月车市稳步运行产销两旺
补贴之惑,超车之忧
荣威前8月销量翻番
一汽大众25年销量破1250万辆
全新国产奥迪A4L焕新上市
扫一扫
新民晚报汽车周刊B05补贴之惑,超车之忧 2016-09-14 2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