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房地产公司在长安街沿线散发小广告宣传销售楼盘,经过城管局执法队员多日蹲守,终于发现其存放小广告的仓库,并收缴尚未发放的小广告16万余张。根据法规,这家房地产公司最终被处以40万元的处罚,这也是迄今为止,北京城管执法机关对非法小广告案件做出的最高处罚。
小广告被人戏称为“城市牛皮癣”,仅从这个称呼,就不难看出公众对小广告的厌恶之情。闹市街头,总能不时看到手持小广告伺机而发者:态度好些的,发放之前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态度稍差的,不由分说直接塞到你的手里;更有甚者,在机动车等红绿灯的短暂间歇,也会冲上去向车窗里投小广告,或者干脆夹在车窗玻璃上……至于广告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从卖房、卖药的销售广告,到真假难辨的旅游线路,甚至不少虚假诈骗信息也藏身其中。
违法小广告既像“牛皮癣”一样侵蚀城市形象,又如同“牛皮癣”般顽固难治,乃至于成为“人人喊打”却人人无奈的城市痼疾。针对各类违法小广告,不少城市都曾开展过围剿战役,然而集中整治背后只是暂时的蛰伏。违法小广告颇难查处,其发放者深谙“游击战术”,实施违法行为的时间也很短暂,因此很难被“抓现行”;虽然乱贴乱发小广告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但处置此类违法行为的成本却委实不低,执法者不可能遍布大街小巷,铲除那些乱涂乱画、乱贴乱挂的小广告也往往费时费力。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此类行为违法成本过低,即使发放者被“抓现行”,多半也只是批评教育了事,无法伤及其幕后主使者的筋骨。
单纯以处罚金额来看,北京市城管执法机关开出的这张罚单可谓“天价”。实际上,比重金处罚的结果更值得关注的是过程——得到举报线索后,北京市城管执法人员立刻奔赴现场调查,在街头蹲点的同时,还乔装打扮暗访取证,最终顺藤摸瓜找到堆放小广告的仓库,将其一网打尽。虽然执法对象只是小广告,但北京城管执法人员显然当成一件“大案”来办,并因此收获了良好效果。在小广告屡禁不止的现实背景下,北京城管执法人员的态度和方法无疑颇具借鉴意义。
关于违法小广告,多数城市都不缺罚则,缺的只是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一查到底的决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不能让违法行为人感受到切肤之痛,法律自身的警示意义将大打折扣;如果不能追根溯源查处幕后主使,难免仍会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重金处罚小广告的意义不仅在于以儆效尤,还在于对法律权威的维护——违法无小事,只有从严执法,才能避免庸常之恶蔓延为社会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