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党中央启动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工作,确定了上海市对口支援果洛藏族自治州后,上海与果洛两地人民的心从此紧紧连在了一起。上周,记者跟随上海市奉贤区第二批援青干部的脚步,走访了上海奉贤区对口支援的达日县,也见证了奉贤区援青干部是如何坚守在雪域高原,谱写出一曲坚毅、奉献、大爱的时代赞歌。
攻坚克难 战胜恶疾顽症
达日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南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地区之一,也是果洛州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奉贤区第二批援藏干部、达日县委常委、副县长李亿告诉记者,在达日县的奉贤援青干部,除了他以外,还有办公室副主任陈伟旻。在奉贤援青项目中,医疗与教育是两大核心工作。其中在医疗支援项目中,以包虫病防治最为重要。包虫病,是千百年来危害藏区人民健康的顽症之一,在达日县,包虫病发病率曾经最高达到13%。
李亿与陈伟旻来到达日后,决心帮助当地战胜包虫病。在他们的积极协调下,奉贤区投入达日县包虫病防治专项资金150万元,专门用于当地藏族同胞包虫病早期筛查与治疗。而通过医疗保险的辅助,实现了病人治疗“零负担”。如今,达日县包虫病发病率下降到7%。
跋山涉水 守护孩子笑容
在高原工作,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最大的挑战。克服了恶心、头晕、呼吸急促等高原反应,奉贤区援青干部们经常要驱车10个小时开几百公里山路。
奉贤区援藏干部,果洛州住建局副局长朱文忠回忆道,一次前往基层视察援建项目,车在半路减震器坏了无法行驶,身陷无人区进退不得,手机信号全无。幸好得到一位开卡车路过的藏族同胞帮助,才脱离险境。
深入基层视察遭遇类似的危险,几乎是所有援青干部们的工作常态,但没有人因此退缩。因为他们深知,三年转瞬即逝,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这里的老百姓办好一些大事,才不辜负党和国家与上海人民的重托。
达日县建设乡寄宿小学,就是一个典型的基层援建点位。这里有一句俗话:果洛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因此一年中适合施工的时间极短。作为上海对口果洛基建工程的负责人,朱文忠和上海援青干部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争分夺秒完成工程。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一主要由上海资金援建的小学,即将于今年9月1日启用全新的教学楼。
走进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教学楼与学生宿舍,背后就是茫茫雪山。学校语文老师祁拉措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上海风格的援建学校,在当地极受欢迎。
祁拉措说,奉贤区援青干部们不仅经常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监督工程项目,还对接上海奉贤区的资源,把一些孩子们送到上海见识大山外的世界。这些孩子回来后,把所见所闻与小伙伴们分享后,她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瞬间高涨起来。“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去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是这里所有孩子们的梦想。”祁拉措告诉记者。
以心换心 播撒大爱无疆
达日县拉智觉热艺术团,是全县唯一一个职业艺术团体。成员全都是藏族贫困家庭子弟,其中大部分都是孤儿,父母因为包虫病过世。来到他们的排练现场,这些“90后”甚至“00后”的姑娘小伙们,献上了当地最传统的舞蹈。
一位团员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2000元,能坚持下来,一是因为喜欢跳舞,二是他们深信自己的舞蹈能给所有人带来快乐。他们不仅在全县为乡亲演出,还用“抖音”等APP平台制作短视频,让更多的人能看到他们的努力。
被他们的自强不息所感动,援青干部们结合奉贤区“圆梦行动”,把艺术团接到上海进行表演,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高原去过的最远地方。此外,奉贤区还提供了资金为他们添置了表演服饰、道具和大巴车,方便他们下乡表演。
一次,援青干部到特合土乡调研,听说有一个藏族小姑娘多杰措不到一岁父母双亡,和哥哥相依为命,家境贫寒。3年前,多杰措又被查出乙肝,长期卧床丧失劳动能力。两位奉贤援青干部得知情况后,积极联系县人民医院和上海的爱心人士,给多杰措捐助了慢性乙肝的药品,并转交爱心人士的3500元生活费,同时积极协调县民政部门,将多杰措纳入城镇低保范围。
果洛州委副秘书长、奉贤援青干部许秀明告诉记者,这样感人的故事数不胜数。在上海援青干部群体中,流传着一句话:援青三年,第一年靠身体,第二年靠药,第三年靠意志。而坚强意志的来源,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再苦再累,也要努力让藏区乡亲们的生活好起来!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