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奉贤区援青干部坚守青海雪域高原播撒大爱
~~~上海奉贤区援青干部坚守青海雪域高原播撒大爱
~~~上海奉贤区援青干部坚守青海雪域高原播撒大爱
     
2018年06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缺氧不缺精神 造福藏区乡亲
上海奉贤区援青干部坚守青海雪域高原播撒大爱
李一能
■ 上海援建小学的藏族孩子们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摄
  海拔4000米的青海高原,雪山巍峨入云。山脚下一座崭新明亮的小学里传出朗朗读书声。下课铃响,藏族孩子们纷纷跑出教室,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们齐声道出祝福与感谢:“扎西德勒!谢谢上海!”这是记者日前在青海省达日县建设乡寄宿小学见到的动人场景。

  2010年,党中央启动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工作,确定了上海市对口支援果洛藏族自治州后,上海与果洛两地人民的心从此紧紧连在了一起。上周,记者跟随上海市奉贤区第二批援青干部的脚步,走访了上海奉贤区对口支援的达日县,也见证了奉贤区援青干部是如何坚守在雪域高原,谱写出一曲坚毅、奉献、大爱的时代赞歌。

  攻坚克难 战胜恶疾顽症

  达日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南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地区之一,也是果洛州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奉贤区第二批援藏干部、达日县委常委、副县长李亿告诉记者,在达日县的奉贤援青干部,除了他以外,还有办公室副主任陈伟旻。在奉贤援青项目中,医疗与教育是两大核心工作。其中在医疗支援项目中,以包虫病防治最为重要。包虫病,是千百年来危害藏区人民健康的顽症之一,在达日县,包虫病发病率曾经最高达到13%。

  李亿与陈伟旻来到达日后,决心帮助当地战胜包虫病。在他们的积极协调下,奉贤区投入达日县包虫病防治专项资金150万元,专门用于当地藏族同胞包虫病早期筛查与治疗。而通过医疗保险的辅助,实现了病人治疗“零负担”。如今,达日县包虫病发病率下降到7%。

  跋山涉水 守护孩子笑容

  在高原工作,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最大的挑战。克服了恶心、头晕、呼吸急促等高原反应,奉贤区援青干部们经常要驱车10个小时开几百公里山路。

  奉贤区援藏干部,果洛州住建局副局长朱文忠回忆道,一次前往基层视察援建项目,车在半路减震器坏了无法行驶,身陷无人区进退不得,手机信号全无。幸好得到一位开卡车路过的藏族同胞帮助,才脱离险境。

  深入基层视察遭遇类似的危险,几乎是所有援青干部们的工作常态,但没有人因此退缩。因为他们深知,三年转瞬即逝,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这里的老百姓办好一些大事,才不辜负党和国家与上海人民的重托。

  达日县建设乡寄宿小学,就是一个典型的基层援建点位。这里有一句俗话:果洛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因此一年中适合施工的时间极短。作为上海对口果洛基建工程的负责人,朱文忠和上海援青干部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争分夺秒完成工程。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一主要由上海资金援建的小学,即将于今年9月1日启用全新的教学楼。

  走进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教学楼与学生宿舍,背后就是茫茫雪山。学校语文老师祁拉措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上海风格的援建学校,在当地极受欢迎。

  祁拉措说,奉贤区援青干部们不仅经常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监督工程项目,还对接上海奉贤区的资源,把一些孩子们送到上海见识大山外的世界。这些孩子回来后,把所见所闻与小伙伴们分享后,她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瞬间高涨起来。“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去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是这里所有孩子们的梦想。”祁拉措告诉记者。

  以心换心 播撒大爱无疆

  达日县拉智觉热艺术团,是全县唯一一个职业艺术团体。成员全都是藏族贫困家庭子弟,其中大部分都是孤儿,父母因为包虫病过世。来到他们的排练现场,这些“90后”甚至“00后”的姑娘小伙们,献上了当地最传统的舞蹈。

  一位团员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2000元,能坚持下来,一是因为喜欢跳舞,二是他们深信自己的舞蹈能给所有人带来快乐。他们不仅在全县为乡亲演出,还用“抖音”等APP平台制作短视频,让更多的人能看到他们的努力。

  被他们的自强不息所感动,援青干部们结合奉贤区“圆梦行动”,把艺术团接到上海进行表演,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高原去过的最远地方。此外,奉贤区还提供了资金为他们添置了表演服饰、道具和大巴车,方便他们下乡表演。

  一次,援青干部到特合土乡调研,听说有一个藏族小姑娘多杰措不到一岁父母双亡,和哥哥相依为命,家境贫寒。3年前,多杰措又被查出乙肝,长期卧床丧失劳动能力。两位奉贤援青干部得知情况后,积极联系县人民医院和上海的爱心人士,给多杰措捐助了慢性乙肝的药品,并转交爱心人士的3500元生活费,同时积极协调县民政部门,将多杰措纳入城镇低保范围。

  果洛州委副秘书长、奉贤援青干部许秀明告诉记者,这样感人的故事数不胜数。在上海援青干部群体中,流传着一句话:援青三年,第一年靠身体,第二年靠药,第三年靠意志。而坚强意志的来源,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再苦再累,也要努力让藏区乡亲们的生活好起来!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改革开放再出发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伏尔加之波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A25版:新民教育
   第A26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A27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A28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关键一招
体现未来城市理念 全力推进产城融合
缺氧不缺精神 造福藏区乡亲
新民晚报要闻A02缺氧不缺精神 造福藏区乡亲 2018-06-22 2 2018年06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