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看完《金陵十三钗》(以下简称《金》)就想写点文字,说说不足,但此时票房正日日飙升,又闻制作方在美斥巨资做广告,冲刺全项奥斯卡奖,便搁下了。虽然一开始就觉得《金》与看过的奥斯卡获奖片还有差距,但当时批评似有泼冷水之嫌。
《金》称得上是好莱坞式的大片格局,战争场面、视觉美感、音响效果、音乐舞美都已达到形式上的大手笔,且也做得精致、用心。但为什么没有让人心灵震撼的效果,或者说没达到美学上的升华。我想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是主旨不清,价值观的模糊。《金》的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中的一段史实。当年,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代校长的魏德琳女士,利用这个教会学校保护了万余名中国妇孺难民。她的日记里有过真实的记载:日本兵从安全国际保护区中选走了21名“妓女”充当“慰安妇”。作家严歌苓根据这一素材写了小说《金陵十三钗》。据史料记载,这件事发生后,魏德琳精神几近崩溃,她给美国教会写信呈诉现状,后被召回。但此事又在西方引发争议: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教会学校为什么要“妓女”去做牺牲品?不久,魏德琳在忧郁中开煤气自杀。我想,假如以魏德琳为切入点,把她保护学生的天职,与不得已供出“妓女”有违“人生而平等”的原则造成的内心痛苦、纠结、无奈表达出来,或许比把风尘女子塑造成英雄人物更真实。现在确有“十三钗”的义举,是建立在保护女学生的“清白”这种说不明、道不白的理念上,这使电影主旨在美学上就打了折扣,很多观众会发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偏要让妓女去遭日本兵蹂躏”的疑问。即便妓女的行为是高尚的,但潜意识里对人已有了高低贵践之分,这与大人救孩子,男人救女人,或者像《泰坦尼克号》中为爱牺牲,《保镖》中的职业救人,《辛德勒的名单》的以德国人救犹太人,在价值取向上是有不同的。
第二,影片编造的痕迹还是太浓,如开始战争场面的渲染,到外国殓妆师的突然闯入,再到妓女风骚的过度展示。细节的安排也有矫揉之感,如冒着生命危险回住地找琴弦,陈乔治的男扮女装等,一看就是生硬的编造。特别是秦淮女子最后的一番慷慨激昂“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男女主角永别前的激情戏,都缺少铺垫,与彼时彼地的气氛、心情不相吻。色彩也过于明艳,整部影片的结构有点前松后紧,缺乏融汇一体的流畅感。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境界是大象无形,大音无声,真正的好作品,虽精心构造,但很难看出雕琢。这一点,“奥斯卡”以往获奖影片大都还是达到水准的。而中国电影普遍存在的编造痕迹过强,缺乏真实感,除了生活积累的原因外,是不是也与东方式的抒情有关,编导的才华没有花在还原生活能力的提升上,而是过多地用于“催泪弹”的制作,这种思路和手法往往损害了作品内在的凝聚力,一把眼泪之后,留不下什么回味和想象,更不要说头顶星空的神圣感了。
这几年,电影的票房大幅提升,当然,进口大片占了相当比例。但总体来说,以贺岁片为代表的商业片,从技术、制作、营销都已相当成熟,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休闲的需求还是做到了。但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思想的高度,我们尚有距离。世界上许多一流的编导不会满足技巧出新,他们的技术总是为他们的哲学观服务的。他们对人性的挖掘,对人类命运思考的独创性、深刻性,以及艺术表现的真实感是最终获得电影奖桂冠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斯卡奖是能让全世界了解一个国家思想、历史、文化、艺术的平台,中国电影人应永不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