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是艾叶长势最为肥茁的时候,人们采回去做各式“青食”,可应寒食、清明两节,又可作为祀神供祖用的祭品,是有历史传承的民间习俗。青饺是常见的“青食”之一,是在糯米粉里掺入一定比例的面粉或米粉,然后将焯过的艾叶打碎,和入粉团,包馅做成饺子的形状,有素馅,也有肉馅,味道有甜有咸,上笼蒸熟,就成为了清香软糯的青饺。每到春天,一些特色饮食小店就会供应自制的青饺,知味者也会闻风而来,以唇齿感受那种生机勃发的草木气息。
青饺原是流行江南一带的小食。早年我出差到一座江南小城,街上升腾着氤氲雾气,带有清新淳美的艾香。蒸笼里,一排个头娇小的饺子,青翠似玉,油润似翡,光是那颜色、那造型,就让人馋涎欲滴了。及至一入口,更是给口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感。
店家闲下来,就从桌上和好的面团揪下一团剂子,又从旁边的锅里舀一勺红豆沙作馅,手不停地捏,几下就捏好了一个青饺。为保证青饺口感醇正,红豆沙也是现煮现做的。旁边还有一盘已经拌好了的馅料,是用腌好的雪里蕻剁碎,加上笋丁、肉末拌成。只不过当地人吃青饺,以素、甜为主,咸口味的青饺不太好卖,店家也不太愿意做,所以随后的几天里,我想一尝咸味青饺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如今青饺不再是专属一域的小食,我在本地的一家小食店里吃到了咸味青饺,是用切碎的五香豆腐干、粉丝、肉末包成,味道也颇有特色。遗憾的是,不知是否手艺欠精,这一次吃的青饺,颜色略带微黄,没有之前那种青翠油润的色泽,多少有些美中不足。
或许我的这种挑剔,只是内心的一种潜意识流露,是为消失不再的青春、为曾经错过的一切美好事物而遗憾。因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