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民俗文化研究者谢克平兄赠我惠著《祭拜》,此书介绍了我国的祭拜文化,阅后颇有心得。现就“祭拜”二字的构形另添蛇足之笔。
祭。甲文作(见图一右),字形为手持带血水的生肉在祭奉。
古文字的研究与古代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密不可分,相互印证。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语·周语》)”。史料记载,商代大事之一祭祀中的生肉祭(又称血食祭)是一种主要祭式,以生肉供上天歆享,并祈佑焉。
中晚商起祭有示,查日本《京都藏甲骨》发现,有款祭作(见图二),增示(祭台),此字“无肉”,手旁还有血滴,原来示之上短横便是刚供置的生肉(此横泛指祭品),与祭祀有关的字都从示部(也有学者认为示即那个时代生殖器崇拜的男性石祖形)。
商后的古陶文里“祭”有一款作(见图三),肉旁血水没有了,生肉改为熟肉,字中加“豆”, 熟肉放入豆、鼎等盛器摆上祭台。此后金文、小篆、隶书到正体,祭字都省略盛器。直到今天祭的三个组成字根,月(肉)、又(手)、示(祭台),荦荦大端,再无改变。
凝视眼前“祭”的甲文与正字,从生肉祭到沿袭至今的熟肉(食)祭,尽管时空幻叠,悠悠百世,仍恍若一步之隔。
拜。在已识定的一千余个甲文中(不少字仍有“再识”的空间)并无“拜”字。《说文》援引西汉杨雄之说认为拜从两手,这是识解有误。很明显,拜从手,另一半如为手则“手指”多矣。我曾撰文隶定(见图一左)为拜,即双手合掌对居中的禾稼行拜礼,此禾稼,禾叶下垂,结穗上昂,已趋成熟,正“需”拜时。
金文拜一款作(见图四),左右构形,禾稼穗头已沉甸甸,单手代表双手在拜谢神灵,正字拜源出此形;另有一款不见禾稼,作跪者拜手稽首形。
商代的粮食作物已有稻、黍、粱、稷、麦等,拜字的“禾稼”,取共通形而状之。近年考古发现了上万年的栽培稻碳化物。先人年复一年(年为人负熟禾形)叩拜禾稼,祈求多黍多稌的收成,迄今我国一些地区还有稻神祭的习俗。
释“祭拜”,也重温了相关的字,多视角地窥见古人祭祀(拜)活动的原本形态。徜徉在汉字营造的场景间,萦绕我的则是对一个个精灵般汉字的祭(谒)拜情愫。
如今,研究中国古文字的甲骨学已成为国际显学。汉字,这个被称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人类文化遗产,正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敬夤膜拜。身为炎黄子孙,推介与扬厉我们祖先创造的不朽汉字,洵乃义不容辞。填就小词,以抒情怀:
《忆江南·谒汉字释汉字》
中华字,窅缈似繁星。揆脊度伦濡梦笔,钩深索隐伴青灯。释义有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