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参与的中学生们,他们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分组探究各自课题
上海科学营更是一次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热情的科普宣传。根据学生提交的课题设想,五所高校将他们分学科编入不同的学科组,并且根据各高校学科特色和资源特色,以探究型的学习方式贯穿活动始终,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据记者在参加活动的高中生中做的一次随机抽样调查,至少有四成的同学表示,他们以前从未踏足过高校,更不要说深入到大学的实验室里亲眼参观高科技的研究项目,并坐在课堂上听教授讲课了。
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绝大多数高中生将来的高考志向是理工科。这可能与各地在选送科学营学生时的“有意”为之有关。因为在传统的眼光里,科学营当然是要挑理科生,如果换成文学营、外语营之类,选的文科生可能就会增加许多。然而,现在的研究课题发展都是交叉学科,中学阶段分科太早了,并不利于今后发展。
关心的不仅是课题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的谢谨伊同学说:“我是化学组的,七天一眨眼就过去了,我来到这里很开心,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收获,更多是关于青春活力的回忆。因为虽说是科学营,但是气氛一点都不沉闷,有两天晚上的学术交流,我觉得大家都做得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PPT展示,到台上也能很自如地向同学介绍、跟专家交流,同学们提的建议也都是有收获的,还有,参观、讲座都是受益无穷的。”
小谢同学还说了一个小插曲:“有一天晚上我们去做化学课题介绍,在复旦校园一角看到一只小猫奄奄一息。于是,一个男生买来了牛奶,我们一起给小猫喂食。后来,又来了不少同学一起想办法,还有人查到宠物医院的地址和电话,我们便打车去了。很遗憾,兽医说小猫救不活了。这件小事让我十分难忘,大家聚在一起,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课题,更是在互相传递着关爱心和责任心。”
缺乏创新的途径
现在都说,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国外学生相比有很大欠缺。科学营里的中学生们对此有话要说。
来自宁夏的王劲翔同学说,在学习语文课文时,老师总会让大家写读后感,这本来可以是有各种各样回答的,但老师却会给大家规定一个标准答案,按自己的见解去写,有时就会被判错。这怎么能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呢?
来自河北的吴茂晗同学说:“中国学生在世界的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成绩都是不错的,说明青少年的能力是很强的。说我们学生缺乏创新,其实只是缺乏创新的途径。通常的情况是,当我们想到了一个课题,去找老师,可老师只在乎你的学习成绩,不太在乎你的创新能力,他们会要求学生把题目做对就行,并不是要求你能想出多少个创新点子。差距也许就是这样造成的。”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