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东华大学援疆暑期实践团兵分四路,赴阿克苏、喀什、和田、库车等地展开培训、技术援助、文化调研等系列工作。
到一线发现问题
上午9时,对于晚上11时才彻底天黑的新疆来说还是清晨。东华援疆团同学们和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的几位同学分组三个小分队,下厂实习了。大家一边看,一边向工人师傅讨教。联发小分队的同学学弹棉花,打棉铃,从实践操作中发现了问题——“大量的飞花,不成形的筒子,高频率的断头……”小分队决定连夜写合理化建议书。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邱夷平十分肯定大家的努力,“有问题才有用武之地”。
新疆丝棉资源丰富、整体产业具备规模,但是由于相关技术支撑不足、科研力量较弱。东华大学援疆团除了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和培训员工外,更请博士生、研究生为企业基层员工带去专业理论知识及新型纺织专业知识。针对性极强的讲座,既传授了先进知识,也是对同学们的锻炼。由于小组成员生病,研一同学赵朋伟“临危领命”,紧急备课,完成了精彩一讲,赢得阵阵掌声。
寻找丝绸新灵感
朱锦程是纺织艺术设计大二学生,父母在新疆库车矿山上工作。作为采风的第四小分队成员,她顾不上回家,只能和下山赶来的父母匆匆见了一面,就跟随大家继续捕获灵感。“在新疆大学同学的带领下,我们去大巴扎(集市)做问卷调查,在维族同学的帮助下,全面了解了传统的艾德莱斯绸的制作工艺。”
在吐鲁番博物馆、汉代城市遗址交河故城,大家感受这片土地的先民令人敬畏的智慧。师生们借此收集一些特殊的素材,为纺织品的艺术设计创作打下基础。“我们走的是古丝绸之路的一段,既要了解历史,更想向世界介绍传统的丝绸文化,并将之发言光大。”大四女生曾妍一路走一路看,心里一直揣着这样的远大理想。他们了解了艾德莱斯绸的制作工艺,接下来就是要将这种传统技艺放入自己的设计理念,“美的东西要让全世界知道。”
感受老知青精神
到了新疆,不能不看胡杨林,在塔里木河大桥边的上海知青纪念林,同学们感受当年十万上海知青奔赴边疆,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建设豪情。让援疆团全体师生最难忘的是在沙漠的野外生存训练,黄沙扑面,让大家感受到了建设新疆的艰难。
短暂的援疆之行给大家留下太多美好回忆,正如东华大学援疆团微博上说的:“阿克苏华孚,生活了9天的地方,这里记载了太多。留下的是大家认真实习的身影,带不走的是馕与酸奶的美味搭配,随我们而去的是大家纯粹的友情。”本报记者 王蕾 实习生 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