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花绵拳鲜有人知
华政社会实践团队的负责人、经济法专业卢晓彤向本报“暑期教育热线”介绍,此次实践主要从传承人、保护单位和公众三方面调研非遗保护现状。同学们走访了黄道婆纪念馆、南汇灶花、罗泾十字挑花、老艺人居住地及上海群众艺术馆等非遗项目和保护单位,并通过调查问卷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分析非遗的保护措施、面临的困难挑战等。
团队针对各年龄层次人群的200份问卷调查显示,皮影戏和沪剧是最被人熟知的非遗项目,有近60%的知晓度,但南汇灶花、罗泾十字挑花、绵拳、宣卷等项目鲜有人知。
在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参与者大多是18-30岁的年轻人,有19.44%的人比较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剩下有75.69%的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太了解,甚至有4.86%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无所知。其中,22.22%的人对保护工作感到满意,11.81%的人感到不满意。实践队认为,这说明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并不高,非遗保护工作的年轻化、普及程度也不高。
精细技艺难传后人
灶花是南汇地区作为民居厨房的装饰画,在每家人家灶头的“灶山”(装樜、护烟囱和灶面的短墙)上,画上各种图画与图案,民间称之谓“灶头花”。它不但流行于上海,还流行于整个江南各地。
走访中,南汇灶花传人孙友祥
给大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灶花似鱼儿游动在水中,泛起涟漪;似鸟儿在枝头鸣叫,发出清脆曼妙的铃音,虽不如西洋油画大气,也没有水墨花草小家碧玉,但灶花的魅力体现了朴实生活的幸福期望。然而,灶花的大多数传承人都是和八十高龄的孙爷爷年龄相当的老人家,他们带着老花镜雕琢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队员们发现,灶花、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项目的传承人都有老龄化趋势。“青年一辈大多数喜欢新潮、高科技的事物,对于这些精细的技艺不感兴趣或是没有耐心,学有所成者少之又少。”一位队员感慨道。
应一对一活态传承
经过调研,除了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新生力量薄弱以外,经济利润低,项目内容与时代不符、法律法规不健全、国民素质偏低等同样是阻碍非遗保护的原因。
不久前“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就曾吸引了大学生的浓厚兴趣,不过他们同时发现推广并不是保护的唯一方式,真正值得传承的非遗项目需要一对一小规模的教授,让弟子吸收师傅精湛技艺的精髓,同时通过杏花楼生产性保护等活态的方法进行传承,与此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样重要,“改变人们看待非遗的观念和做法,远比我们拿着喇叭成天灌输非遗的重要性有效得多。”实习生 张海韵 本报记者 易蓉
(暑期教育热线:聚焦新鲜事、有趣事、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