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国街头的“赠物
李红霞
  李红霞

  初到德国,第一印象便是洁静。与大学期间的德国留学生乌塔在柏林游逛一天,鞋子竟一尘不染。

  那天要去购物。出门前,乌塔随手抄起一只玩具泰迪熊和几本旧书,塞进手提袋让我帮忙拎着。走到垃圾箱前,我正要往里投,乌塔慌忙制止:别扔,这东西要赠给别人。没走多远,乌塔指了指一座大号电话亭模样的小屋说:瞧,就送到那里。走近一瞧,说是小屋,其实就是由几块木板钉成的柜子,足有两米多高,顶棚用透明塑料板封顶;屋旁挂着两盆吊兰,青翠欲滴。小木屋虽简陋,但采光极好、倍感温馨。正门上方用英文写着“赠物箱”,下方是条公益广告“共享就是关爱”。

  走近小屋,简直就是一个“杂货铺”,摆放的物品种类繁多,且都是日常生活所需。左侧的衣架上挂着几件时尚的干净衣服;衣架下有几双运动鞋、皮鞋;正面木架上分层摆放的物品更是丰富,有儿童玩具、书籍、光盘、杯子等,竟然还有照相机、水果。

  询问乌塔得知:“赠物箱”是临近的居民区设置的,里面的东西都是居民们自己不再需要,但又完好无损的旧物。扔掉可惜,就拿来放在这里,送给有需要的人。不管是附近的居民还是路过的行人,喜欢里面哪个东西都可以拿走,不用付费,不用负责任。我只听说过网上有“换客”,没想到现实中竟可以随便“淘宝”,真是新鲜!

  乌塔拉我帮她打扫卫生,整理木架时,我发现墙上有则提示:请赠物的人注意,如果你放进去的物品超过两周没人拿走,就请你再把它拿回去自行处理。另外,也请拿走物品的人注意,从这里拿走的赠物只可自用,不可转卖去获利。小小“赠物箱”,折射的却是社会大公德。这一行为,不仅促进了旧物循环再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也召唤着一种人人互助的公益慈善行为,更反映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人文修养。离开德国时,我将旅途携带的几本中国杂志,送到了“赠物箱”,希望会有人喜欢。读着提示,我很是为德国人自觉的公德意识所感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5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6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7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8版:评论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特别报道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法治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奥运特刊
   第A18版:伦敦眼
   第A19版:伦敦眼
   第A20版:伦敦眼
   第A21版:伦敦眼
   第A22版:奥|运|特|刊
   第A23版:奥|运|特|刊
   第A24版:奥运特刊
   第A25版: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财经新闻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国际新闻
   第A32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4版:地产专题
   第B15版:地产专题
   第B16版:职场方圆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人物专题
   第B20版: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醉氧与缺氧
琐忆“八八”父亲节
两套房子
德国街头的“赠物
今宵灯谜
徜徉邮苑
又闻抄袭之作成高分作文
加油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德国街头的“赠物 2012-08-08 2 2012年08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