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德国,第一印象便是洁静。与大学期间的德国留学生乌塔在柏林游逛一天,鞋子竟一尘不染。
那天要去购物。出门前,乌塔随手抄起一只玩具泰迪熊和几本旧书,塞进手提袋让我帮忙拎着。走到垃圾箱前,我正要往里投,乌塔慌忙制止:别扔,这东西要赠给别人。没走多远,乌塔指了指一座大号电话亭模样的小屋说:瞧,就送到那里。走近一瞧,说是小屋,其实就是由几块木板钉成的柜子,足有两米多高,顶棚用透明塑料板封顶;屋旁挂着两盆吊兰,青翠欲滴。小木屋虽简陋,但采光极好、倍感温馨。正门上方用英文写着“赠物箱”,下方是条公益广告“共享就是关爱”。
走近小屋,简直就是一个“杂货铺”,摆放的物品种类繁多,且都是日常生活所需。左侧的衣架上挂着几件时尚的干净衣服;衣架下有几双运动鞋、皮鞋;正面木架上分层摆放的物品更是丰富,有儿童玩具、书籍、光盘、杯子等,竟然还有照相机、水果。
询问乌塔得知:“赠物箱”是临近的居民区设置的,里面的东西都是居民们自己不再需要,但又完好无损的旧物。扔掉可惜,就拿来放在这里,送给有需要的人。不管是附近的居民还是路过的行人,喜欢里面哪个东西都可以拿走,不用付费,不用负责任。我只听说过网上有“换客”,没想到现实中竟可以随便“淘宝”,真是新鲜!
乌塔拉我帮她打扫卫生,整理木架时,我发现墙上有则提示:请赠物的人注意,如果你放进去的物品超过两周没人拿走,就请你再把它拿回去自行处理。另外,也请拿走物品的人注意,从这里拿走的赠物只可自用,不可转卖去获利。小小“赠物箱”,折射的却是社会大公德。这一行为,不仅促进了旧物循环再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也召唤着一种人人互助的公益慈善行为,更反映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人文修养。离开德国时,我将旅途携带的几本中国杂志,送到了“赠物箱”,希望会有人喜欢。读着提示,我很是为德国人自觉的公德意识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