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二〇一〇年江苏高考作文中的一篇满分作文《绿色生活》几乎百分之九十拷贝自散文家李汉荣的《购物记》,此事被曝光后在广大读者及中学师生中引发汹汹热议。后经江苏教育考试院有关专家“认证”,该作文系“仿作”而非“抄袭”,遂让这名考生继续享用他这凭记忆挣来的高分。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忧与爱”,一位考生以富有诗意的语言,道出了对乡下人纯朴本质的热爱,以及对乡下人逐渐消失的忧虑,非常切合今年的高考作文主题,因而获得高分。可这篇在阅卷过程中受到众人追捧的佳作在登上了报纸之后,很快就被读者指认——此作与山东作家王开岭的散文《乡下人到哪里去了》高度相似。
读者称,这篇高分作文的开头“窃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种是草木味,一种是荤腥味”与王开岭的文章只差了一个字——原作的开头是“私以为”。而文章后面的语言完全一样:“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年代,荤腥味呛鼻。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一丝忧愁像杂草一样慢慢滋生,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考生删除了原作中的地名,但篇章结构、其余的文字及语言风格则与原作如出一辙。
在得悉自己的文章被江苏考生几乎原封不动地搬上了高考试卷后,王开岭表示:希望不要取消考生的分数,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应该由考生个人来担责。
两位“文抄公”的经历何其相似——都是准备好了佳作到考场“高仿”,为了应试,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各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手段几乎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一篇抄袭之作获得高分甚至满分,会让多少考生败在抄袭者手下!这对广大考生来说公平吗?
更重要的是,在高考这一重要的人生关口,让一些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者得利,这会对那些年轻学子形成一种误导:靠投机取巧便可轻易成功,谁还会看重诚实劳动呢?看看我们的学术界,院士造假、校长剽窃、博导抄袭……如此的学术风气和污浊的学术环境已经在倒逼着我们匡正文风、矫正学术风气有必要“从娃娃抓起”了。古人云:文如其人。一个在写作上全靠东挪西摘甚至整体搬迁别人劳动成果的人,你能指望他成为社会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