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815”“前所未有的力度”“史无前例的疯狂”“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错过今天后悔一生”——这是昨天电商价格大战的部分口号,颇可见拼杀的激烈程度。这种状况,线下早在几年前就品尝了,我曾听某商家一高级管理人员亲口感叹“我们都是从尸堆里爬出来的”。
当局者杀得起劲,旁观者冷眼相对。批评意见大致分两种:
其一,电商火拼,恶打价格战,电商无原则讨好消费者,如果一直把价格压得过低,又不肯自己吃亏,有些制造商就可能为获得利润,在产品质量上打折扣,以满足电商低价要求。这样,消费者买到的部分产品,就可能难以保证质量。
这种逻辑是有道理的。不过,这个链条的传递很漫长,既有环节上的长、又有时间上的长,很难让一般消费者放弃眼前的实惠。其结果必须加上“最终”二字才可能实现,消费者一般不会考虑那么久远。“最终”?最终人都是要死的——这不是我说的,是资本主义著名经济学家说的。
其二,电商火拼,消费者凑热闹,结果部分商品缺货、无法送达。别看价格战打得凶,消费者并不一定能购买到想买的商品。
这种看法也不错。不过,仔细想想,除非能够证明没有一个、或者只有极少消费者买到了低价商品,这样的指责才真正有力度;否则,总有消费者正好碰到了心仪又降价的商品,自然笑纳;也可能有消费者碰到缺货,只能郁闷。
我不愿意像许多批评者那样,只把电商的做法看作是“噱头”。我更愿意用审视的目光去看待商业行为。虽然我同样对电商以及其他一切商家充满“敌意”,但对电商的“约架”倒有些乐见其成。电商还肯摆噱头,至少说明市场存在竞争,而非独家垄断。有需求、有竞争,消费者擦亮眼睛,没道理不多少得到点便宜的。看起来,噱头也不错。
但商家也不要光想着打价格战,眼光还是要放远点,否则真导致产品质量下降,那伤害的就不只是顾客,当然还有商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