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夏天我第一次踏进大同校园,由于有一个正规的足球场,学校给我的感觉就是“大”极了!初二时我们有了兴趣小组,由于自小就喜欢思考和推理,在数学上表现出一定的天赋,自然我选择了数学。
我们的数学老师周继光是特级教师,他是我以后十多年来迷恋数学的启蒙老师。当时我们在4号楼上课,周老师在底楼安排了一个房间作为基地,我们都戏称它为“黑屋”,其实那个房间的条件并不差,只是年轻的我们觉得这个名字很刺激。每天中午吃完饭和下午上完课,周老师总是走过来拍拍我们的脑袋,我们就知道不能踢球了,乖乖地来到“黑屋”。在“黑屋”里,我不断探寻数学的奥秘,慢慢体会到许多快乐。
高中阶段我们学校的数学小组由特级教师巩长安老师辅导。记得在高二全国数学竞赛前夕,我得了一场大病,当时巩长安老师对我说:反正要休息一星期,不如自学一下高二、高三课程,去参加竞赛吧。当时我并无信心,可能由于心情平静,竟奇迹般地在一个星期里学完了高中两年的数学课程。学校为我们的数学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有幸在校图书馆的教师阅览室中得到了一本历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考题汇编,从高二开始这本书便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
历经高二的美国中学生数学联赛、北美中学生数学邀请赛和1985年的上海市数学竞赛,终于迎来了高三的全国数学竞赛,这是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的第一次选拔。当时,我的压力很大,我也放弃了从高二直接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的机会。通过自身努力,最终我如愿取得了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的入场券。
由于我国是第一次正式参加此项国际赛事,国家教委极为重视,选派了一批专家,其中包括许多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数学博士,对我们专门考察、培训。当时中科大的单遵教授还特意为我们编写了一本习题集,这对我们帮助很大。
选拔是非常严格的,甚至可以说十分残酷。记得当时班主任曾私下对我说:“你来自上海,风浪见得比较多,为中国得一块金牌,需要你的努力。”最后我有幸成为上海代表,来到了华沙。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满眼望去都是一片绿色,我们和全世界二百多名中学生一起享受着这个迷人的世界名城。比赛分两天进行,每天三道题,四个半小时,每题七分。第一天我们考得并不理想,晚上我一晚没睡着,想着这样下去就得不到金牌了。第二天发挥不错,两个小时不到就完成了,回来我整整睡了一天。确认得到金牌的时候,心像要炸开一样,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我想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记得回上海时碰到父亲,他的第一句话是:好样的,小子!而今,那段拼搏、奋斗的时光已化成我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记忆。(作者为第2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得主)
明日请看《珍贵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