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前排居中),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
■一九八八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下乡调研时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
■二0〇七年九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上海闵行区启音学校与听障学生亲切交谈
■习近平一家三口和习仲勋在一起
■习近平陪母亲齐心散步
■在福州,习近平骑自行车载着女儿
  2012年12月7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23天的习近平首次离京赴外地考察,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第一站选择了深圳。此行一路,他轻车简从,与群众直接接触、亲切交流。

  他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此次在广东考察走的路线,20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走过,颇具深刻寓意。有媒体评论:这是一位带来执政清新风气、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领导人。

  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的当天中午,习近平同500多名中外记者见面,他坦陈肩负着沉沉的担子,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使命概括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这一郑重承诺表明,习近平将担当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信念与追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鲜明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履新后,他在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的梦想作为自己的梦想。43年前,他曾作为知青到陕北农村插队,一干就是7年。2007年,经过多年基层和地方工作历练的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他随后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5年来,他直接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研究制定,参与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组织实施。

  从陕西到北京,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从西部贫困地区到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从东部欠发达地方到沿海发达地区,习近平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主要岗位。他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的梦想,他在长期政治生涯中深入思考、反复实践,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和主张:

  ——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但不鼓励盲目的、蛮干式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而不能搞拼资源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砖头搬来搬去的空头发展;

  ——在政治建设上,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理念,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执政;

  ——在文化建设上,要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培养民族精神,特别是弘扬“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国歌精神;

  ——在社会建设上,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强化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幸福生活的观念,齐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永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他反复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11月17日,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他倡导把调查研究“贯彻于决策全过程”,强调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抓住不放,主动调研。

  习近平和军队有着不解之缘。早年他曾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过3年,与军队结下了深厚感情;在地方任职时,他先后担任过县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市(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和大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领导等军队职务,十分熟悉军队情况。他拥军、爱军,积极帮助军队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后,他积极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领导工作。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他接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习近平在中央分管港澳工作期间,积极推动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制定实施了许多有利于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功成不必在我”

  习近平认为,作为领导者,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在河北正定时,得知《红楼梦》电视剧组在寻找外景基地,习近平看到潜在的商机,主动上门洽谈,力排众议,说服有关部门和县里投入大笔资金在正定建设拍摄基地“荣国府”,并修建荣国府旅游景区。荣国府在建成当年的旅游及门票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不仅收回投资还有盈利。

  担任福建省省长时,习近平在2001年率先开展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专项工作,得到老百姓广泛称赞。

  习近平在1999年率先提出要建设“数字福建”,他担任了“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十多年来,这张看不见的“网”逐步四通八达,覆盖了居民生产生活、公共行政服务、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福建是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

  2002年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的浙江工作后,经过大量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习近平2003年提出并组织实施“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重要举措”的“八八战略”,为浙江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7年,习近平主政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到上海后,他继续倡导力推长三角一体化。在谋划上海未来发展时,他提出,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必须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上海要当仁不让地做好长三角的“龙头”。

  他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中,增加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八个字。上海媒体评论说,这不仅切中了上海舒筋活血之穴,为“上海城市精神”扩了容,更是一次上海向“外面的世界”深思熟虑、更高层次的姿态表达。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上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仅15天,习近平就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表达了以实干托举中国梦的决心。

  为更好落实实干精神,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议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约法八章”,承诺多到群众中去、轻车简从、开短会、讲短话、减少交通管制和厉行勤俭节约等等,获得海内外广泛好评。

  “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习近平一贯强调真抓实干,要求抓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他始终认为,不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

  在河北正定时,习近平提出,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很重要一条就是要实实在在念好“人才经”。他为此多次亲自出面寻访“千里马”,亲自拟写制定面向全国的“招贤榜”。

  2000年,习近平在福建率先倡导和推动机关效能建设,并担任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他提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腾出手来把该管的事管好,建立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推动了“平安浙江”、“绿色浙江”、“文化浙江”、“法治浙江”和海洋强省建设。

  2007年,习近平临危受命调任上海。履新一个月,他围绕民生、发展、上海世博会、反腐等工作,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他与广大干部谈心、向广大群众问计,成功组织召开了上海第九次党代会,稳定了上海局面,振奋了干部群众精神,重塑了上海形象,为上海今后5年发展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

  “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已遍及31个省区市。(下转A3版)  (上接A2版)

  “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

  “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来源于他饱尝艰辛的特殊成长经历。

  1962年起,年幼的习近平由于受父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遭到歧视。在“文革”中,他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流浪过,甚至被关押过。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由于窑洞里跳蚤特别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水泡,只得在炕席下洒农药粉来灭蚤。

  那些年,习近平几乎没有歇过,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干活不惜力”、“有知识、点子多”的他,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黄土地的生活虽然异常艰苦,但也成为他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他组织村里铁匠成立铁业社,打造的农具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卖到附近村庄增加集体收入。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气,就跑去取经,回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他把村里分配给知青的白面馒头分给乡亲们吃,自己吃糠窝窝。

  尽管学业中断了,但习近平对知识的渴望始终如一,读书自学不辍。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离开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长队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

  离开陕北后,习近平始终牵挂着那里的乡亲们。他先后帮村里通了电、修了桥、翻建了小学。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他专程回到梁家河挨家挨户看望,为贫穷老人带去了慰问金,给孩子们带去了新书包、文具和用来提醒上学时间的闹钟。他任福建省领导时,还把身患重病的农民朋友接到福建治病,自己掏钱支付全部费用。

  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这段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摸爬滚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不仅让习近平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求之中。

  1979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习近平到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

  1982年,当一些年轻人开始下海经商、出国留学的时候,他却主动放弃北京的优越条件,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刚开始,不少人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县委副书记将信将疑。低调务实的他,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一起蹲在树下吃饭聊天,并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1988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宁德是当时中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为跑遍这里的乡村,他经常一连数日坐着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常常颠得连腰都直不起来,有时腰疼得一时下不了车。在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他就踩着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步行进去。

  200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长广煤矿浙江矿区,乘罐笼下到近千米的井底,弯腰弓身沿着低矮狭窄的斜井走了1500多米,来到采矿点看望慰问在井下采煤的工人。

  习近平很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同群众进行交流。他曾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专栏上发表了232篇短论。群众说这是“用大白话,谈大问题”。

  “清清白白做人”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曾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不满21岁就担任陕甘边区政府主席,被毛泽东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他从1962年起受到冤屈,长达16年之久,但始终不向逆境低头,还勇于坚持真理,为受株连的同志仗义执言、澄清事实。在“文革”结束后百业待兴的初期,他受命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担任省委第一书记,以开明开放、求真务实的作风,为广东“杀出一条血路”、“先走一步”建立经济特区以及后来的大发展作出了奠基性重要贡献。

  习近平的母亲齐心也是一位老干部、老党员,已近90岁高龄。习近平非常孝敬母亲。每当有时间陪她在一起吃饭后,他都会拉着母亲的手散步,陪她聊天。

  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习仲勋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端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在父母严格要求下,习近平生活俭朴,在小时候常和弟弟一起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鞋子。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受父母耳濡目染影响,习近平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无论是福建、浙江还是在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

  习近平的妻子彭丽媛是著名歌唱家和歌剧表演艺术家。1980年,她代表山东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全国文艺汇演,以歌曲《包楞调》、《我的家乡沂蒙山》震动京城音乐界。她是中国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创建者之一。她演唱的代表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我们是黄河泰山》、《江山》等歌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她参加了多次国家级声乐比赛,多次获得“第一名”和“金奖”,还获得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国家音像大奖”等。

  她先后主演了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悲怆的黎明》、《党的女儿》、《木兰诗篇》等,曾荣获戏剧界最高奖——第三届“梅花奖”和由文化部颁发的第三届“文华奖”。

  她从事歌唱事业以来,始终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深情奉献给人民大众。作为获得全国“德艺双馨”荣誉称号的人民艺术家,她常常用“树高千尺不能忘了根”来形容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她说过:“人民将我培养,我只有将所有的才华奉献给广大群众,才能报答‘养育之恩’。”

  30多年来,她数百次深入基层为广大群众慰问演出。从贫困山区到边疆海防,从油田矿山到营房哨所,从边陲大漠到雪域高原——中国的大江南北都留有她的足迹、回荡着她的歌声。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在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一线、在江西九江抗洪前线……也都留下了她慰问演出的身影。

  为把中国民族声乐和民族歌剧推向世界,她在1993年率先走出国门到新加坡举办个人演唱会,并多次代表国家到世界各地访问演出,足迹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文化大使”享誉海外。她参与推广并领衔主演的歌剧《木兰诗篇》登上了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和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两大艺术殿堂,获得林肯艺术中心委员会颁发的“最杰出的艺术家”奖、奥地利联邦剧院委员会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颁发的“艺术杰出贡献奖”。她现在逐步由歌坛表演转向艺术教育,培养年轻优秀人才和指导打造艺术精品。

  她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是世界卫生组织聘请的抗击结核病和艾滋病亲善大使,中国“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控烟形象大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为了明天爱心大使”。前不久,她在北京参加了2012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艾滋孤儿们亲切地称她为“彭妈妈”。

  习近平与彭丽媛1986年一见钟情,结下良缘。婚后,他们各有事业,经常不能在一起,但一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尽最大努力去关心照顾对方。彭丽媛作为军旅歌唱家,经常要接受任务奔赴外地慰问演出,很多都是边远艰苦地区,有时一走就是二三个月,习近平总是十分牵挂。只要条件允许,无论多晚,习近平每天都要跟妻子至少通一次电话,互致平安后才放心休息,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每逢除夕,彭丽媛总要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在外地工作的习近平只要回北京过年,就总是边看节目边包饺子,等她演出结束回家后才煮饺子一起吃。彭丽媛说习近平是“称职的丈夫”、“称职的父亲”,对他也非常关心体贴。一有机会与丈夫团聚,她就要操持柴米油盐,想法子变花样给他做可口的饭菜。

  在彭丽媛眼中,丈夫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喜欢吃陕西、山东家常菜,朋友聚会时还会喝酒助兴。他喜欢游泳、登山,爱看篮球、足球、拳击等比赛,有时也会在深夜看电视转播的体育节目。

  他们夫妇俩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是他们质朴家风的写照。

  (图文均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评论
   第A09版:冬令热线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焦点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艺术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专版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读者俱乐部
   第B20版:读者俱乐部
   第B21版:读者俱乐部
   第B22版:读者俱乐部
   第B23版:读者俱乐部
   第B24版:读者俱乐部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新民晚报要闻A02“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2012-12-25 2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