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京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李克强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六天后,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身上责任重大,必须往前走,必须勇于试,这是我们的责任所系。不干可能不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向社会明确传递改革决心。
随后,李克强在多个会议场合“打破沙锅式”的追问,引发广泛关注。这种长期形成的注重解决问题的务实会风,拒绝官员“照本宣科”,鼓励自由发言,让与会者既有压力,更感兴奋。
这些细节都透露着,李克强锐意改革的精神,果断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心系百姓的民生情怀。而这正是他从地方至中央工作期间一以贯之的作风。
攻坚克难 勇做改革探路人
5年前的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52岁的李克强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身份登上中国最高政治舞台。几个月后,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副总理。
过去5年间,中国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多个重大考验,李克强在抗震救灾、调控经济、建设保障房、推动新医改、保障食品安全、甲型流感等重大公共疫病防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勇挑重担,破解复杂难题。
2008年,李克强履新之初,首先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他主管发展改革、财政等宏观部门,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时,国内各种建议不绝于耳、莫衷一是,但他始终冷静、沉着,既根据需要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又审慎地选择了将赤字率控制在国际通行的3%的安全线以内,使中国避免了其后欧洲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的“财政悬崖”。为有效化解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冲击,组织实施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惠民工程,同时又成为扩大内需,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5年来,李克强先后40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视察各地工程进展。在此期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3000多万套,近1亿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围绕“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根本目标,明确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清晰路径。2009年以来,新医改五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中央政府先后出台14个相关文件,各地大胆探索,不断取得突破,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普遍获得实惠。中国仅用3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织成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被国际社会称为“奇迹”。
燃油税费改革牵涉多方利益,备受社会各方面关注,酝酿多年始终未能推出。2008年李克强担任此项改革领导协调小组组长后,确定了公平税赋、正税清费的原则,组织制定新的改革方案,统筹价税费联动改革,抓住稍纵即逝的改革机遇,果断决策实施。不仅减轻了消费者不合理负担,促进了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并为其他改革创造了经验。
2012年,李克强亲自“督阵”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深入一线调研,开会研究方案,重点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税费问题。在上海取得成效,特别是服务业、小微企业税负大幅减轻后,又力推将试点扩大到9个省(市),不仅实现了重大制度创新,而且以结构性减税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性目标。
“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不仅包括总体规划纲要,还有近百个专项规划,涉及部门多,政策性强,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李克强长期主政地方农业、工业大省,到中央工作后,又分管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卫生等经济社会领域的工作,使他对中国的国情深谙于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了然于胸。他在领导和指导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中,多次到各地及各部门考察调研,分片主持召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座谈会以及服务业、能源等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广泛听取地方、专家、企业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组织力量对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总体思路、城镇化发展路径模式、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一份备受国人期待、广受世界关注的“十二五”规划终于面世。
饱经磨砺 破解复杂难题高手
李克强破解发展难题、普惠民生理政的背后,饱含着他根自基层、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文革”期间,安徽凤阳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1974年3月,李克强到该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白天下田劳作,夜晚挑灯夜读,他在那里深深了解了什么是贫困和饥饿,其吃苦耐劳的品格和才干,深得乡亲们的拥戴,不久便担任了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以至多年后,那里的老乡们还念念不忘他,称赞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总是先做。很善良,当大队书记,从不整人,不欺负人”。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李克强从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考入北大法律系,很快便被推选为校学生会负责人。1982年,他毕业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年底被选为团中央常委,从燕园来到前门东大街。三年后,年仅30岁的李克强被增选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在书记处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先后攻读完北大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荣获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在安徽省金寨县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两个月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诞生。此后,“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等行动如火如荼地燎原全国,开创性地探索了用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当李克强离开北京再次回到地方工作时,他已经从“村官”、团干部成长为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省长”。
1998年6月开始,李克强到河南工作,先后担任省长、省委书记。李克强鲜明地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路径。2003年,他正式提出“中原崛起”的构想并加以实施,这为河南后来的发展定了基调,也成为国家后来制定出台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按照这一思路,李克强强调,河南要在继续巩固“三农”优势、建好全国“粮仓”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他系统谋划河南工业发展布局,提出了建设郑汴洛工业走廊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推动了一批支柱产业的形成,发展壮大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
河南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李克强提出,要打破内陆省份的观念制约,实施“东引西进”。一方面充分发挥区位、市场、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东部产业、技术、资金、人才、项目、管理经验和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强与西部省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开拓西部市场,努力提高产品在西部市场的占有份额。这个战略思想为打开河南工业发展空间,推动河南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年间,河南经济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准1.63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全国第20位上升至第17位,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河南一度成为中国艾滋病重灾区,艾滋病毒经过十多年潜伏在一些地方集中爆发。李克强多次深入病情严重的乡村和患者家中,主动与他们握手,促膝攀谈。他还请民间著名防艾人士、70多岁的退休医生高耀洁到自己的办公室询问情况,听取建议。
2002年,李克强担任河南省委书记后,立即把解决艾滋病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力量开展了全国首次省级艾滋病情普查,并确立了患者“四有一不”的权益机制(即保证艾滋病患者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基本医疗保障,不让一个艾滋家庭的学童失学),成为国家现今对艾滋病患者“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前奏。到2004年,河南艾滋病蔓延的势头得到根本遏制。李克强到中央工作后,担任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主任,在更高层次上推动这项工作。
2004年底,李克强调任辽宁省委书记。当时的老工业基地正面临最困难时期。李克强走进棚户区,目睹了近千居民共用一个旱厕的场景。他摸着冰冷的土炕,动情地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群众搬出棚户区。”其后,他全力推动“棚改”民心工程,2005年3月,辽宁公布了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的实施方案。3年时间,120万居民过上了新生活,大片的棚户区消失。李克强在“棚改”过程中一再强调的“万事民为先”这句话,成为他日后主政的核心理念。
李克强提出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扩大开放双重机遇,做出了辽宁转身向海、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被视为“大刀阔斧改造辽宁老工业基地”,使辽宁老工业基地走向全面振兴。他离开辽宁时,辽宁已经被称为翻过身来。
从地方到中央,李克强一一化解了不少这样的“难题”,被境外媒体称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睿智博学常年阅读英文原著
去年8月,李克强访问香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被香港媒体誉为“李旋风”。香港金融界人士形容李克强:“自信中透露着政治智慧,儒雅干练、性格刚毅而又平易近人。”
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他密切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科技动态。几年前,他就批示国务院研究部门,要求他们深入研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增长”等问题,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甫一问世,立刻引起李克强的注意,他马上要求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
李克强自幼好学,中学时代就拜同住在安徽文史馆大杂院中的国学大师李诚为师。李诚讲授的国学知识、治学方法等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读书不仅拓展了李克强的广阔视野,也培育了他廉洁从政的浩然正气,正如一位和他共过事的老同志所说,李克强向来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李克强夫人程虹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英语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李克强和程虹育有一女。
(图文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