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卖过一次车。
那是一辆二手丰田佳美,2001年的车,里程记录有40万公里。买来半年多,开了2万公里,居然没出什么故障。我在当地最大的分类网站二手车专区,发了条出售信息。
当天下午陆续接到咨询电话,多是邻近地区的。还有个芝加哥人几次打长途,声称很有兴趣,要坐飞机从两千公里外赶来。后来,一个附近的黑人女孩来试了试车。第二天一早,她父亲就付了车款,把“老佳美”拖走了——交易手续非常便当:我们把原车牌卸下,写张卖车声明,下家凭这个材料到住地车管部门上新牌照。
买卖之间,看似简单,关键在于背后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买二手车前,只要在一个全美统一的车辆信息网站上付48美元,输入车架号,就能查询到这辆车的所有交易记录、事故信息、修理情况。我们买车时这样查过,下家买我们车时可能也查过,所以不必罗嗦。上新牌时,车管部门只需根据系统信息加以更新,大家都方便。
前不久在上海,我第二次卖车,是一辆用了6年的东风标致。
按广告找到一家二手车帮卖公司。对方简单了解车况后,第二天派验车员上门检测。第三天中午,公司来电:车子在他们的拍卖平台上拍了多少钱,问我是否接受那个价格。我同意了。随后,我把车子送到公司,业务员去车管所办退牌手续。我再拿着退牌单,开着买的新车去车管所上牌。整个过程约一个星期,虽然来回跑了几趟,但已经比原先预想的简便许多。
两次卖车,最大的区别,不是自己操办和委托帮卖公司,而是车辆信息的透不透明。目前,国内还没建立统一完整的车辆信息查询平台:事故记录在交警部门,维修记录在4S店(还有很多小汽修店没有记录),交易记录在车管部门,三者既不联网也不对外。二手车的质量,只能靠个人或公司检查。
一家知名汽车网的调查显示,超过58%的人认为“市场信任度不高”是二手车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国内二手车交易过程中,产品信息不透明、篡改数据及隐瞒车辆事故情况等时有发生。而如今,上海已进入家用车更新活跃期,市场很大。
美国二手车信息系统的建立,早走了几十年,我们存在差距,可以接受。只是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早点打破壁垒,共同搭建完整统一的二手车信息平台。这是趋势,更是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