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资源公司设想,将从近地球小行星中获取有价值的资源,贵金属由机器人飞船送往地球,而水冰则提供给空间轨道站、出站飞船等。
该公司希望建立太空小行星采矿的整体框架,包括一批空间“加油站”,它们将利用上述的水冰制造氢和氧(这是液体推进剂的重要成分),部分氧气也能供人员呼吸。
行星资源公司希望较经济地达成目标,称设计了一些新的航天器,打算在相对短的时期内部署。ArKyd100系列太空望远镜,价格仅在千万美元,可以搭载现有的卫星进入低地球轨道(预计2年内推出),它们也将作为测试平台,支持飞往小行星研究其细节的仪器;另外还有ArKyd200系列拦截器(从示意图看,就像用篓接球)。
该公司将记录各小行星的位置和轨道,并派出增强型机器人飞船(即将开发)飞近小行星,评估其水和矿物的含量,直至在选定的小行星上实施开采,或将其迁移到更适合采矿的轨道。
该公司表示,一颗直径488米、富含铂族金属的小行星能提供的铂及铂族金属(铑、钯、锇、铱),可能相当于地球上有史以来开采的全部铂族金属,经济利益可观。
有人认为行星资源的成立将是空间资源争夺的开锣戏;也有人提出太空资源的所有权,怀疑小行星采矿的合法性。早在2003年,一位格雷戈里·尼米茨先生就起诉过美国宇航局,说是其NEAR飞船靠上了属于自己的小行星爱神星433(图中这颗马铃薯形状的岩石),要求支付停靠费,后以败诉告终。
而从事空间研究的独立机构凯克研究所则认为,从技术和财政支持两方面看,太空采矿在未来10到20年间并不可行。
其实,人类已经执行了多项选定一颗或几颗小行星进行探访的空间任务。如1999年执行的“深空1号”,目标是小行星布莱尔;而2011-15年的“黎明”计划,目标则为灶神星和谷神星。
载人飞往小行星的任务是前所未有的,远超出人类已达最远点月球。宇航员飞行至少480万公里,往返可能需要一年,还得在小行星上停留长达1个月。美国宇航局已开始训练宇航员以应付未来可能的任务。6名宇航员在极端环境任务计划(NEEMO)在佛罗里达海岸线外的长期任务水下模拟器内度过12天,在20米海底模拟太空行走,学习操纵探测车辆,大致模拟接近小行星的方式。 凌启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