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没户口,入学、就业有困难;七成以上孤儿是残疾或重病,护理医疗支出大;护理人员年纪大,没有专业资质;如果自己将来不在了,孤儿院的出路不知道在哪里……”解决这些问题远远超过了70多岁的王家玉老人的能力范围。“爱心”和“收养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这位当地有名的“农民慈善家”。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0年,颍上县申请到了国家民生工程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项目的一笔资金。之后,颍上县决定在西三十铺镇化桥村修建一所社会儿童福利院接管王家玉孤儿院,颍上县民政局成为新福利院的主管单位。被民政局接管后,原孤儿院中所有孩子都办理了户口。2011年10月开始,“转正”后的王家玉儿童福利院正式被纳入国家福利院体系,未满18周岁的孤儿将享受到由国家、省级和地方三级财政配给的每人每月1000元的补助。之前每个月的最低生活补助,颍上县政府照常发放。
2012年初,这所全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孤儿院终结了“民间”身份。“王家玉孤残儿童福利院”搬迁新址,并改名为“颍上县社会儿童福利院”。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