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挑高分只选合适
“有个上海女孩申请哈佛大学,首轮即遭拒,后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分析原因,哈佛看重领导力和社会责任,希望学生活泼开朗,善沟通;麻省理工注重科学研究,要求学生沉下心做学问。”俞立中喜欢这个故事,更欣赏两所名校的鲜明特色。“国外许多大学选择学生时,都有各自期待和追求。而我们大学招生趋同,从高考到自主招生考试,分数面前,总是先掐尖子生,不太在乎学生是否适合学校。”
俞立中认为,明确学生选拔标准,大学才能有特色。成立上海纽约大学,迈出了第一步探索。“什么样的人适合我们学校?充满好奇,并勇于尝新,有国际视野,愿意跨文化沟通。我们不挑最高分,只选最合适。录不录取,与优秀无关。”他说,有些学生喜欢宅在实验室。“他们非常优秀,可能成为科学家,但并不适合本校的培养模式。”
主观标准无碍选才
关于“合适”,俞立中给出诸多描述,但招生时如何量化?他回应,主观标准无碍选才。“考分只隔几分,学习能力其实差不多。分数看似客观公平,不能完全展现能力。”
考试之外,如何选才?这是对学校的考验。除了参考中学学业和高考成绩,上海纽约大学特别看重综合素质,体现在其自主招生方式上——学生在线申请,提交多篇小论文,材料通过审核后,将受邀参加校园日活动。“这不是传统意义的自主招生考试。我们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观察他们是否合群,亲和力怎样,英语沟通能力如何。”
俞立中反对用一种考试代替另一种考试。“中国学生很厉害,凡是笔试,都有应试技巧,能做针对性准备。”他强调说,校园日无需准备,强化训练也没用。“学校看重的特质,渗透在学生的待人处事和言行举止中。中学阶段不只有学习和考试,还应多接触社会,拓宽视野。”
高等教育期待多元化
采访时,俞立中反复提到“多元化”,“这事关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问题。”
“社会需要各类人才,高校不可能全培养领袖或科学家。学生个性、兴趣和发展目标都不同,如果千校一面,肯定无法满足需求。”俞立中说,这要求更多高校确立各有特色的学生选拔和评价方式,并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探索高教多元化,上海纽约大学才刚起步。首届本科招生上月报名截止,俞立中透露,吸引了众多优质学生。
“像我们这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模板。适合上海,但不一定适合别处,不能一窝蜂效仿。”俞立中指出,应鼓励更多有地方特色的探索。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办学模式和目标不同,也已作了不少有益尝试。
学生明白自己喜欢啥,就去报考对应学校,而非只看名气大小;高校明白自己需要啥,就去挑选对应学生,而非只顾分数高低——这是俞立中理想中真正有意义的高等教育。
本报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