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们也关注到这一问题。委员们不仅支持交警戴口罩执勤,还有委员建议采用技术措施替代交警高架现场执勤,保护交警健康,同时设立上海市空气环境污染补偿基金,补贴交警、环卫工、建筑工等长期户外工作的人群。
上海警方:希望市民通过遵守交规来支持交警
昨天下午3时,记者在天目西路梅园路看到,路口执勤的交警戴上了一次性口罩。但戴口罩的交警小陈告诉记者,这个时段不是高峰,可以戴口罩,如果在早晚高峰,交警必须不停跑动、吹口哨、喊话,疏导交通、制止违法,有时还要现场处罚,带着口罩非常不方便。
市交警总队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其实并无明文规定交警是否可以戴口罩,上海也没有相关细则,但从实际操作角度,戴口罩的确不便。“我们感谢网民和市民的支持,但更希望市民通过遵守交通法规和减少开车出行来支持交警。开车少,违法少,道路畅,交警呼吸到的污染也会少很多。”
市政协委员:为户外劳动者提供资金等补贴
市政协委员凤懋伦认为,上海通过多年规划布局,已经形成了高架道路的全程监控。他建议发挥道路电子导向牌的高架道路交通指挥作用,在原来发布道路信息的基础上,将在实时监控中发现的、需要指出的违法情况通过导向牌发布,让违法车辆能够及时自我纠正,也让其他行驶的车辆引以为戒。“还可以用语言广播系统指挥交通,在整个高架上建立语言广播系统,借助全程监控系统的实时画面,通过广播形式指挥调度,指出和纠正违章,以保证高架道路快速通行。”
市政协委员陈丽认为,遭受污染空气侵害最大的是户外劳动者,比如环卫工、建筑工、交警等,他们不仅长时间暴露在污染之中,还要从事体力劳动,吸入的污染空气比普通人更多。“在现有条件下,我们不仅要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口罩等防护设备,更重要的是,在雾霾成为城市‘常见病’的情况下,出台制度性规定,给户外劳动者实实在在的关爱,在空气污染突破一定限度时,提供一定的资金或物质等补贴。”
市政协委员还建议政府牵头出资、社会参与,设立“上海市空气环境污染补偿基金”,按空气污染等级超标情况,如AQI指数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危险级污染等为依据,实行空气环境污染补贴,对交警、环卫、环保、绿化、城建等行业户外工作人群进行环境补贴,还可以每年从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户外工作人员购买医疗保险。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