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去国外旅游都是跟随旅行社。导游挥着小旗指哪,我们亦步亦趋跟哪,像循规蹈矩的跟班。午餐晚餐都是“中国餐”,虽说味道不咋地,但毕竟是游览为“中心”,毕竟餐餐都有中国元素,你还奢望什么高标准。但这次赴英国自由行,却要在人生地疏的伦敦等地,像只没头苍蝇自个安排一日三餐,颇伤脑细胞。只能自嘲,谁叫你赶潮头,自讨苦吃!
其实不是没有思想准备,到异国他乡,当然得入乡随俗。就说那些个面包吧,在家里吃早点,除了泡饭,偶尔也去超市或面包房购得些许面包类糕点解解馋,换换口味也是不错的选择。刚抵达英国那阵,一两天里尝点“洋味”还凑合,但几天下来就提不起半点儿兴趣,嘴里淡出个鸟来。早餐、午餐和晚餐都是吃的面包夹肉或香肠之类,想多吃点蔬菜没门!面包里夹几片细细的菜叶算是很优待了,但人均80元人民币是“必须的”。家人叹息:早知今日,当初放在行李箱里的泡面和榨菜何必听信了别人的误导:伦敦中餐馆“多了去了”而丢弃在家中,只能眼睁睁地遭罪受,而且是货真价实的“洋罪”!
第五天,从牛津抵达伦敦,总算在近郊住宿的旅馆旁一公里处觅到了一家中餐馆,饥肠辘辘的我们,似乎闻到了久违的舌尖上的味道,那心情真的可用“漫卷诗书喜欲狂”来形容啦!不过操着广东口音的店主告诉我们,因为这几天大厨探亲,餐馆歇息,如果我们不嫌弃的话,他愿为我们掌勺。既来之则安之,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吧。随着锅勺声响起,一盆盆中菜依次上桌。也许是店主不是专业出身,本该又嫩又滑的牛柳炒成了“橡皮筋”,本该开胃的酸辣汤大概融合了英国当地的“元素”,弄得洋不洋腔不腔,只能暂命之为“中西合璧汤”。当然价格不菲,姑且调侃一把:不是老古话说过吗: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总归比倒胃口的洋餐高上一个等级啦!
餐毕回到住宿的房间,不禁大喜过望。房间外侧有一间15平方米左右的厨房。特别暖心的是:厨房用具全都锃光瓦亮,碗碟都是细瓷的,各种调味品一应俱全。不由不对安排我们自助游的克罗里海滩俱乐部的贴心服务从心里赞了一把:good idea!更为暖心的是超市就在旅馆300米处,且品种繁多。层层叠叠的货架上,摆放着不同种类的菜果:鲜艳欲滴的青椒、黄椒、红椒;青翠的西芹,紫色的洋葱,黄灿灿的土豆,紫白相间茄子弹眼落睛,令人目不暇接。当然我们不会错过友人提醒的英国“牛肉很有味道”的建议。采购价合计19.9镑,相比较前些日子在餐馆吃的“三明治”和“热狗”等洋货,动辄每餐就是25镑或30多镑的开销,可谓实惠至极!况且,我们采购的食材,不仅满足了晚餐上“中国的味道”,而且第二天的早餐和午餐都一网打尽,真的很有成就感!怪不得见多识广的旅友告诫:国外餐馆价格奇高,而且不对胃口,如果有条件自个烹调,可以省下银子多玩几个景点啊。确实是至理名言,不愧为“识货的朋友”!
笔者是“拎菜篮头”出身,为四人家庭烹饪点家常菜是手到拈来。一阵忙乎,热气腾腾的四菜一汤上桌,引来掌声一片。这四菜是青椒虾仁,土豆烩牛肉,糖醋包心菜,红黄椒炒蘑菇,外加一只海鲜蛋花汤,很是吊人食欲,几个人刀叉并进,一会儿便吃了个盆底朝天,两个孩子点评:delicious!家人揶揄:依据你今晚的烹调水准,可以在伦敦开个中国餐馆,介绍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保不准还会搞出点名堂来。我不知是表扬我还是嘲嘲我,管他呢,我权当补药统统吃进!
在伦敦游览的三天里,早餐后浏览白金汉宫、泰晤士河等景点,晚餐前披着夜色熟门熟路走进超市觅各类食材,选购毕,故伎重演在餐厅上演一曲锅碗瓢盆交响曲,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又一次端上餐桌,又一次受到家人的交口称赞,那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所形容的。我只想对关心我的亲朋好友如实坦白:在英国伦敦我做了三天厨子,受到三天表扬,三天精神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