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尝鲜,首推韭菜。
家乡有首俚谣四鲜歌:“头刀韭,谢花藕,新娶的媳妇,黄瓜妞。”韭,曾为四鲜之首,与新娶的媳妇相类比,煞是新奇。
韭菜如今很普通,一年四季都能见到。不过,冬日的韭菜上锅后,便容颜凋落,让人大跌眼镜。一小碟韭菜,大半碟清水,堪称水货,味道与鲜香靠不着,因为这种韭菜是在温室大棚里催生出来的。最好的春韭上市,约在清明之后,谷雨之前。少不了冬日的皑皑雪被,让韭根注视着远方的春,蓄势待发。雪慢慢消融,麦糠悄悄变腐,它在寒风中小心翼翼地探着头,迎着春,经过立春、雨水、惊蛰、清明、谷雨,春韭缓缓地生长,一点一点,一寸一寸,终于披着一身浓绿的翠衣,生出五个叶片。此时韭菜叶片厚重,有弹性,拿在手里甩动,齐刷刷的鲜活如初,娉娉婷婷。一大畦子春韭,收割下来,不过几斤的光景。洗净,切段,不论清炒,还是佐以虾仁、虾米、草鸡蛋,都是干爽爽的,吃到嘴里,怎“鲜香”二字了得。若手中的春韭不多,不够上锅一炒,干脆就切段,用细盐凉拌,入口脆爽,鲜气盈口,细嚼慢品,能品出岁月的味道。
鲜,是踩着时令节拍而来的。等待必不可少,如此才有期盼。什么季节上什么菜蔬,是老天的安排,自然的规律。人们往往产生误解,尤其是口袋充盈者,把“鲜”理解为“先”。冬食春疏,夏餐秋果,至少是对科学的某种误解。春韭,只在春天,一年仅一次,错过了,只有等待,别无他途,因而方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