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1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不妨先谈谈教育
曾敏之
  曾敏之

  文化学者于丹教授最近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畅谈了文化建设的问题,洋洋洒洒,几逾万言。她提到自己的感悟,强调“文化须见天光、接地气、得人心”,并在理论上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文化加以综合阐析,令我受到教益。但仍有困惑之点,特提出商榷。 

  如就我粗浅的认识来看,文化的承传广播,与教育是分不开的;体现文化建设的效果,也须通过教育。于丹在专访中虽然谈到文化体制需要改革,却并未提出改革的途径,也未涉及教育问题。

  不错,于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若干经典的研究讲述,付出了智慧和心力。但中国尊崇儒家学说,而儒家却特别重视教育,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待知识分子,告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孟子认为人的良知,也须通过教育启发而体现。有一部著作《学记》,更是系统阐明教育的真义。如果说文化是“须见天光、接地气、得人心”的,仅凭抽象概念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所谓自觉、自信是主观的,这两“自”从何形成是值得商榷的。

  很显然,我们要取得文化的陶冶,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具体手段。例如中国社会曾流行的《三字经》、《弟子规》以及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等,都是引具体范例教育子弟的。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也指出如《三字经》等传统典籍,内容更多是关于对孩子的文明和教养的,值得深入浅出耐心加以运用,这当是“接地气,得人心”的一条途径吧?

  说到这里,不禁想到香港的文化建设,试着要推行国民基础教育,却遭到别有用心之辈诬蔑、反对。可见要使文化“接地气,得人心”,不能忽视教育的基础,仅热衷于“文化产值”是偏差之路。

  最后,不妨提一提习近平到广州考察,当他步出马路时,不随便跨越,而是绕道走斑马线。对教育来说,这样具体的行动示范,更有说服力。(原刊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夜光杯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连载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信息公开是政府职能转变必修课
逻辑
不增“三公”关键在约束权力
文化,不妨先谈谈教育
“一辣见效”
该给语言洗洗脸了
新民晚报评论A04文化,不妨先谈谈教育 2013-03-19 2 2013年03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