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十多年增长6倍
货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企业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则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M2指标也被看作一国经济体总的货币存量。
M2近来逐渐被百姓了解,是因为这个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增速很高,2000年时,我国M2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但近五年大幅增长,2012年已达97.4万亿元。十多年里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6倍。
由此我国的M2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M2量级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截至去年底,美国M2存量为64.71万亿元,欧元区为75.25万亿元,日本为56.7万亿元。我国的M2存量是美国的1.5倍。
高储蓄率是主要原因
由于M2快速增长,使得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接近190%,有人据此得出“中国货币严重超发、潜在通胀风险较大”的结论。财经专栏作家余丰慧曾撰文指出,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即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万亿的货币总量就完全足够,但现在货币总量已远远高出。货币超发冲击物价、推高房价。
不过,很多专家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货币超发仅用M2余额衡量“不科学”。光大证券分析师钟正生认为,我国M2占GDP较高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由M2占GDP比重高就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并不公允。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的储蓄率在全球来讲相对比较高,本来亚洲的储蓄率就是高的,而中国在亚洲国家中也是高的。储蓄的渠道既可以走直接融资,比如说股票、债券,从直接融资变成投资,也可以走银行,从银行存款变成银行贷款去支持经济发展,这叫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比重比较大的国家,M2往往也会偏高。中国这两条都占到了,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储蓄率高,其中包括家庭储蓄率也是高的,同时间接融资比重也比较高,大量的储蓄资金走银行,从银行存款变成银行贷款。因此,我国M2的比重是高的。
M2不是通胀推手
至于因M2占GDP比重高就推断会发生通胀,经济学家余永定认为没有道理,“中国物价上涨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原因。”
对比国外的情况可以发现,M2占GDP之比与通胀的发生无必然联系。目前我国M2占GDP比重接近190%,同期日本货币占GDP比重虽高达238.8%,但其物价水平却长期维持负增长;而邻国俄罗斯的物价指数虽超过10%,但其货币占GDP比重却仅有43.9%。
周小川说,如果我们今后能够控制M2的增长率,将其保持在合适的水平,就不会导致突发性的物价上涨,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货币的过快增长对于价格的稳定及经济健康发展并无益处,其背后暴露出的是当前我国不合理的融资模式、增长模式等深层次问题,为货币规模瘦身减负,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经济政策的着力点。
周小川前不久表示,近年来我国M2占GDP有所提高,虽然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但确实反映了我国经济金融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储蓄率过高,直接融资发展不足,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改变。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保险市场,这会使M2占GDP适当降下来,当然这有可能需要一个中长期的渐进过程。
本报记者 连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