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西区小街的一个阳台上,飘来一曲贝多芬的《F大调浪漫曲》,悠扬美妙。一对上海交大教授夫妇:小提琴手——刘西拉博士,土木工程系博导;钢琴合奏——陈陈博士,电气工程系博导,又在合琴了。
“小提琴+钢琴”,在这个家庭里意味着什么?那真是一言难尽。
上海琴童初长成
刘西拉被邻居哥哥每天练习“诙谐曲”的旋律吸引,9岁在上海开始学习小提琴。在启蒙老师教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小曲子后提高了兴趣,再想到母亲花那么多钱付学费,自己绝不能半途而废。
陈陈6岁在上海中西二小上学时开始学钢琴,学琴不仅靠天赋,更需要下功夫。陈陈笑着说:“我妈妈后来讲,你大概不知道可以不学。”上初中时,陈陈已是市少年宫合唱团的钢琴伴奏,“红领巾”见到她都行礼叫指导员。
当年,他俩不约而同地把音乐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考大学时都选择了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工程专业。
北京合奏清华园
刘西拉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渐渐成为学生管弦乐队首席。当时陈陈在清华园的名气更大:以数理化三个一百分的成绩考入清华电机工程系,还被学校选派到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业余部)学习,师从招翠馨老师;大学毕业不仅功课“全优”,同时拿到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业余部)的文凭。
1962年春,清华音乐室主任陆以循先生建议刘西拉举办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分配给他学校里最好的伴奏——陈陈。同学们故意对刘西拉说:“您那个伴奏的水平可比您高啊!”
这一年,刘西拉在忙碌的毕业设计之余,每周六晚上7时到10时在音乐室与陈陈合练,准备演出曲目,时间一久,同学中就有议论,说他俩在谈恋爱。当时与刘西拉同屋的同学纷纷为之辩护:“根本没这回事,他们的琴声从没停过,怎么谈恋爱?”谈恋爱,确实没有时间,不过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用音乐交流。他俩的演出录音还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当时的苏联播送。
美国演奏中国曲
1980年,国家选送留学生出国,陈陈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一机部的公派,来到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系做访问学者。次年,刘西拉也获得了公派普渡大学土木系读研的机会。
美国人第一次接触中国大陆来的学生,惊讶于他们也懂贝多芬和莫扎特。刘西拉发现,演奏一个短短的《浏阳河》《新疆之春》胜过千言万语,他俩甚至被邀请到大学音乐课上演奏新中国曲目。后来,刘西拉考入拉法耶特市交响乐团任第一小提琴手,1984年春在该乐团成立35周年纪念音乐会上,陈陈刚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就受邀演奏了刘诗昆作曲的《青年钢琴协奏曲》,新中国的钢琴协奏曲朝气蓬勃,感染了黄头发的美国听众,赢得长达十分钟之久的掌声。
几天后,陈陈先行回国到上海交大任教,几个月后刘西拉也回到母校清华。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同志说,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回国的留美夫妻。
上海桃李满天下
1998年,刘西拉作为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双聘教授回到上海,两人终于都回到了幼年得到音乐启蒙的地方。
他们住在交大附近的新里老房子里,当初喜欢这所老屋,特别看中它离学校近。刘西拉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次日凌晨,陈陈对他唯一的提醒是“希望你今天能回家”。
尽管已过了退休年龄,他们仍忙碌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除了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就是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陈陈是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的负责人,刘西拉被评为“上海教学名师”和“北京优秀教师”。屈指算来,两位教授培养的研究生,已超过了一百五十名!
业余时间,刘西拉和陈陈还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骨干分子。去年他们与在沪清华校友组成的钢琴弦乐五重奏参加全国巡演,12月22日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代表上海参加了“使中国音乐化”爱乐之友新年音乐会的演出。
每天早晨,他们都要练琴;晚饭后,则是合琴的时间,刘西拉说:“手指训练有益于大脑,速度练习可检测反应能力;聆听琴声,可感知对方最近是不是勤于练习。”
打开琴盖,展弓演奏,美妙琴声相伴的岁月依然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