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自宋开宝二年取“广土安辑”之意设广安郡后,历朝历代均在此建府设州置县,“广安”之名沿袭至今。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广安原本是县,1998年7月撤地建市。两条江穿城而过——渠江自北而南纵贯城中,嘉陵江自北而南纵贯城西。这里气候暖和多雨,全城绿树成荫,浸泡在一片浓绿之中。广安最具现代气息的音乐水景广场——思源广场,占地530亩,其中主景区面积180余亩。按功能分别设立:主景广场、文化活动区、健身活动区、林阴活动区、草坪活动区、水景区、林阴停车场、台型接合广场。这是2004年为纪念邓小平100周年诞辰而建造的重点工程之一。我参观了思源广场左侧的邓小平图书馆,这里拥有110万册藏书,同时还征订了报纸250余种、期刊560余种,尤其是收藏了大量的邓小平文献资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邓小平理论和生平业绩研究的资料中心。
广安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要归功于位于市区北郊、离城不过7公里、坐落在协兴镇的牌坊村,这里是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邓小平故里。通往小平故居的道路两侧,绿树夹道,满目苍翠。牌坊村这名字,源于那里有“神道碑”和“德政坊”两座石牌坊。新修订的牌坊村《邓氏家族分谱》记载,邓家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邓家先祖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之职入蜀,安家广安。到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这一代,邓家已经在广安繁衍了18代子孙。陪同参观的邓小平故居管理局局长钱奇告诉我:据邓家族谱记载,邓家有过辉煌的族史,邓家第十二世孙邓时敏,是清乾隆年间的进士,1745年官至翰林、大理寺正卿。告老还乡后,被清政府授予通奉大夫。为表彰他的德行,嘉庆皇帝下旨在其家乡赐造了“神道碑”和“德政坊”。牌坊村因此得名。不过,牌坊村在“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曾3次改名。1958年“大跃进”时,全国刮起“共产风”和“浮夸风”,牌坊村被改成了“伟大大队”;1962年,刘少奇和邓小平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实行农业改革的紧急措施“三自一包”,次年,“伟大大队”又改回了“牌坊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邓小平被戴上“党内第二号最大走资派”的帽子,村名被改为“反修大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牌坊村又恢复了原名。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曾在成都法政学校读书,受过一些新式教育。他早年参加了当地的一种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也叫做“哥老会”,曾在广安县协兴场的“哥老会”中当过“三爷”,后来升为“掌旗大爷”(即首领)。他还当过广安县的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邓绍昌精力充沛,乐观豁达,乐于同人交往。据说,他对孩子们的管教很严厉,但当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仍愿意倾听他们的陈述。邓绍昌先后娶了4个妻子,共生育9个子女,最后养活下来7人。第一个妻子张氏,病死无后;第二个妻子淡氏,生三男二女,长女邓先烈,长子邓先圣即邓小平,次子邓先修即邓垦,三子邓先治即邓蜀平,次女邓先珍(10岁时病死),淡氏于1926年病故;第三个妻子萧氏,生一男即四子邓先清;第四个妻子夏伯根,生3个女儿,三女邓先芙,四女邓先蓉,五女邓先群。
进入牌坊村,我来到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陈列馆有着3个坡形屋顶,象征邓小平的“三落三起”。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图片,分“革命年代”、“建国时期”、“动乱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九二南巡”、“多彩情趣”8大部分。邓小平故居坐东朝西,是一座最普通的凹字形的川东三合院,举目四望,秀竹怀抱,用邓小平小女儿邓榕的话说,这故居“和别的农舍差不多,这房也是白灰抹的墙,木头搭的门,青瓦盖的顶,一排正房略高一点,两边的偏房各有数间。左中右三面房子合围的中间是一方平平的坝子”。当地的群众更多地称呼它为“邓家老院子”。三合院布局是单檐悬山式屋顶,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833.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2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间。
这座邓家大院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已经有640余年历史。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就出生在这里。邓小平属龙,父母按家族字辈给了他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邓先圣。读私塾时,先生认为“先圣”二字欠妥:孔夫子方能称为“圣人”,你怎么能“先圣”呢?于是,将其学名改为“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伴随了邓小平20年,直到他参加革命之后,才改名邓小平。1910年,6岁的邓希贤正式入附近翰林院子发蒙读私塾,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次年,进入协兴乡场上的北山小学堂学习。1915年,插班在广安高等小学堂读书。1918年,考入广安县中学堂。1919年暑假,邓绍昌从重庆回来,带来了重庆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并准备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他主张儿子去报考该校,将来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去法国学习。对于父亲的主张,邓希贤十分高兴。但是,母亲却竭力反对,她认为儿子年纪太小而且从未出过远门,现在到国外去她很不放心。可最后,她挡不过父子的一致劝说,还是为其收拾好了行装。1919年9月,年仅15岁的邓希贤告别了亲人,从广安城东门的渠江码头登船,奔向重庆、上海……1920年7月,不满16岁的他考上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次年,前往法国留学,并走上了革命道路。
邓小平少小离开故乡,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曾经先后9次回过四川。然而,他每次都来去匆匆,虽说多次表示“很想回去耍一耍”,可是忙于工作,始终未曾回到邓家大院。1978年1月31日,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接到中共四川省委打来的电话:“中央有位首长来四川视察,县委的同志可以带点土特产过来。”邓欲治心想:是不是小平同志来了?虽然一时不能确定,他还是带上了邓小平爱吃的家乡特产:数十斤白市柚、锦橙广柑和4箱广安大曲酒。2月1日下午两点,邓欲治和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从广安出发,于次日凌晨5点到达成都金牛宾馆。一进宾馆,邓欲治就看到了当天的《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有关邓小平的消息:“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下午抵达四川省会成都。”
邓欲治当即和同事商量:能不能见小平同志一面,请他回家看看。他们找到邓小平的秘书,说:“我们是从小平同志家乡来的,想单独见见小平同志。”秘书答道:“现在还没空,等一等吧。”他们以为这是客套话,就怏怏回房了。没想到,吃过午饭,邓欲治突然被告知:“小平同志下午4点接见你们。”下午4点,工作人员把他们领进宾馆会客厅。过了一会儿,邓小平和妹妹邓先芙、夫人卓琳一同走进来,笑容满面地说:“大家随便坐!”坐定后,邓欲治便向邓小平汇报了家乡的情况。汇报完毕后,他趁机提出:“家乡人都盼望邓副总理回广安看看。”站在一旁的卓琳连忙接过话:“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姊妹表示感谢。”
1986年2月13日上午10点,邓小平在成都接见时任广安县委书记罗国兴、副县长王洪峻、办公室主任王仁全等人时,深情地说:“跟其他地区相比,广安的差距还很大,群众还不富裕,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摘自2012年第12期 《党史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