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苏激烈争夺海洋,拼命扩充海军,广泛发展水下、水面、空中乃至所谓轨道武器。将来三次大战发生,海上战争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大战的规模要大,要激烈。美苏都认为,把战略导弹和飞机放在大型潜艇、水面舰艇、航空母舰上要机动得多,不易受到摧毁。我们暂时不一定要在这方面同他们比,也不一定按他们的办法干。但是,为了对付我们未来的敌人,总得要研究对付的办法才行,而且相差的距离不能太远,不能闭眼捉麻雀。
我国现有工业和科学技术条件是具备解决制造航空母舰问题的。国家各种机械、造船、航空、电子等工业均较发达,钢铁及其他各种材料亦基本具备。英国1918年开始建造航母,当年产钢969万吨;美国1921年开始建造航母,当年产钢2010万吨;日本1931年开始建造航母,当年产钢188万吨。
毛主席与党中央已决心加快海军的建设速度,这很振奋人心,若计划实现,海军就比较强大了。但建设强大的海军其重点决不能放在搞小艇上,将它搞得再多,敌人也不怕,必须解决关键性的作战舰艇。国家10年投入大量经费和贵重稀有材料和各种物资,这些钱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次要的和易造的小艇可以缓办或不办。要抓紧时间,在前七年左右将航母首舰试出来,10年末开始形成战斗力。如果这个10年,特别“五五”如不上马,那就是要在20年之后我国才有航空母舰。因为它的研制周期起码要七年左右的时间,而且我们又是从头做起,时间会长些。我们一定要建设既有数量又有高质量的强大海军。
“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这就是邓小平对刘华清包括建造航空母舰在内的“憋不住的汇报”的批示,而且是在收到报告的第二天就批转给了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要不要建航母?建什么样的航母?从已公开的邓小平讲话中尚未见闻。但对建一支什么样的海军、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作战任务,邓小平都有精辟论述。刘华清在海军司令员任上制定和确立的海军战略,就是邓小平海军建设思想和军事战略的系统概括与理论升华。
对于现代战争中制空权的重要性,邓小平有着深邃的理解与洞察。早在1979年1月18日,他就指出:“将来打起仗来,没有空军是不行的,没有制空权是不行的。……海军没有空军的掩护也不行,我们主要的是近海作战。没有制空权,敌人的飞机可以横行无阻。”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是,即使退出政治舞台后,邓小平晚年仍然念念不忘发展具有战略威慑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据《邓小平年谱》披露,1992年4月28日,他在同身边工作人员谈及中国发展问题时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有能力的时候,要搞高科技国防尖端武器。”毫无疑问,航空母舰当属邓小平所言“高科技国防尖端武器”题中应有之义!
刘华清的双脚踏上了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在与这个“海上巨无霸”神交10年后,刘华清终于与它有了第一次现实版的零距离接触。当然,这个“海上巨无霸”不属于中国,它的主人是美利坚合众国。
1980年5月24日至6月6日,应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
作为中国军事代表团的重要成员,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于5月15日率中国军事技术代表团先行抵美,进行军事技术转让项目考察和技术性会谈,为耿飚访美预作准备。
刘华清考察参访的最后一站是圣迭戈海军基地。五角大楼掌门人布朗为给首位中共军方高级领导人到访制造更大的“轰动效应”,将在这里导演一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压轴戏”。作为“预演”,刘华清饶有兴趣地参观了“CV-63小鹰”号航空母舰。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首次登上美国的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