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的声音也能算作一种乐器,那么它一定是最方便随身携带,任何时候都能拿出来表达情绪的真诚之声。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就是由一群喜欢将嗓音比拟乐器的人聚在一起应运而生的,除非事先录音,你应该不曾听过一个人的阿卡贝拉吧,因为互相合作、强调音准是阿卡贝拉表演者的集体意识。
在这个集体里,表演者讲求的是进入“角色”。例如你要“扮演”鼓,那么你的嘴唇或许是镲片,舌头是底鼓锤,上颚靠近牙齿的地方则可能是鼓皮……听起来不难,可是如果你试一个基本节奏,不到两分钟你大概就想放弃这个角色,更别说还有贝斯、钢琴、提琴,那些乐器发出来的声音都不知道该怎么模仿。不过,还是有人拥有模仿器乐的天赋的,或者说是他们愿意通过勤奋的练习将自己的声音变成一部分角色。
阿卡贝拉诞生于十三四世纪的意大利教会,直到今天,仍然延续了教堂之声纯净、和谐的特色。近几年,阿卡贝拉之风从欧美疾吹亚洲,演出形式和过去相比融入了更多爵士、流行、电音、摇滚元素,并逐步从室内走向户外。例如台湾A Art近日就将与草莓音乐节合作,将美国人声乐团“The House Jacks”、韩国组合“出路”、新加坡组合“麦克疯”,以及台湾地区乐团“VOX玩声”等分别请到北京和上海的户外舞台表演无伴奏合唱。人声不同于器乐,在音质处理上,户外比室内复杂得多,露天广场的共鸣、反听、声场也不比音乐厅,稍不留神就会声音发散或节奏滞后,这就对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这点看,美国的“The House Jacks”无疑给其他阿卡贝拉团体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因为他们很早就将自己的音乐从密闭空间搬到了开放场地。无论是卡内基音乐厅、佛罗里达布鲁斯酒吧,还是旧金山烛台公园球场、世博会广场,他们的演唱水准从来不会受到场地的限制。看过他们的表演后,我甚至觉得,他们在面对大自然时,歌声更加坚定旷远、富有激情。
其实,阿卡贝拉本来就不是人们正襟危坐时的作品,而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独有的本能,“一唱一和,渐渐情熟,往来不绝”。无需器乐、人员配置灵活、情绪表达充沛等特性使得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阿卡贝拉这一表现形式。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十多所高校先后成立了阿卡贝拉清唱社,宿舍、教室、草坪、操场,哪里可以驻足,哪里就可以排练、演出,这也是阿卡贝拉的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