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已成为癌症中的“超级杀手”。在肺癌治疗领域中,个体化治疗已成为新趋势,主要是因为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有一些特殊的基因改变,或者是特殊的生物学的指标,这些指标如果被拿来作为一个靶子攻击,它的选择性就会高很多,可以不用通过所谓的完全杀死长得快的细胞的策略。
在日前举行的“引领变革,成就未来”主题峰会上,全国医学专家共同探讨了在中国晚期肺癌治疗领域,基因引导下的晚期NSCLC(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与发展,以及EGFR基因突变指导下的策略。
峰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教授就基因突变检测在肺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做了详细说明。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重要作用,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使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在被诊断初期就选用比化疗更有效、耐受性更好的靶向药物治疗方案,基因检测能够帮助医生区分可以接受易瑞沙靶向治疗的患者。医生可以通过ARMS等方法将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甄别出来。随着EGFR基因等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明确,目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已从原先千篇一律以化疗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生物标记物为指导、结合组织学类型的治疗模式,肺癌的治疗将根据其肿瘤驱动基因的异常状况,个体化地选择靶向药物治疗。
吴教授同时表示:“基因检测并不是非常复杂,卫生部最新发布的《三级肿瘤医院评审细则》明确要求医院要具备EGFR突变检测等分子诊断能力,目前国内已经有50多家大型的三甲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具备了检测EGFR突变的能力。卫生部临床病理质控中心已经组织国内50多家医院参与全球EGFR检测质控网络,并组织建立国内自己的质控体系,确保检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