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小学生几乎人手一个砚台。现在不仅一般学生很少用砚台,甚至有的书画家也不用砚台磨墨,而是使用现成的墨汁。”画家郑伯萍说。
但近年来,砚台的拍卖行情一路上升。如2007年西泠印社“文房清玩·历代名砚专场”中,估价为80万—150万元的“吴昌硕铭、沈石友铭石破天惊端砚”以235万元成交;中国嘉德2010春拍“翦淞阁—文房清供”专场上,清康熙御制松花石龙马砚以425.6万元高价成交;北京保利2010春拍,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打破了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
不仅古砚和当代名家砚台身价大增,制作砚台的石材的价格也今非昔比。艺术评论家M先生数年前看中一方未经人工雕琢、天然造型的大西洞老坑端砚,讨价还价,忍痛花了10万元买下。隔年,卖家竟托人求他以30万元购回。
砚台行情暴涨并非由于更多的人用砚台,而是由于人们将砚台作为古董或艺术品来收藏和观赏。实用意义越来越小的砚台,变成了老唱机和黑胶唱片。
对于砚台实用功能的衰退,有不少人感到惋惜。郑伯萍分析道,对于中国书画家来说,研墨不仅为了取得效果更佳的墨汁,还是创作前有效的心理调节过程。但对于普通公众来说,砚台毕竟不过是一种过时的文具,就像打字机一样,有了电脑后,它就很快被取代。然而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看,让孩子们了解砚台,并适当使用一下砚台,也是有好处的。这就像古琴和古乐,它是我们文化血脉中的古老基因,不应该被弃如敝帚。“即使你不会使用,也不妨了解一下。”
据悉,在上海展览中心的这个展览,荟萃了500余方古今各类砚台,是中国砚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该展将持续到19日,然后将移至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续展至本月30日。
本报记者 林明杰